第33篇:如何在艰难中相信神的爱?
我有个经常鼓励别人的朋友,最近因为自己的一个孩子,他的灵性开始挣扎。在绝望中,他呼喊道,“上帝啊,我觉得我照顾你的孩子,远比你照顾我的孩子要好得多。”他事后告诉我,“这句话一出口,我就为此向上帝认罪。”但是,他的艰难经历能引起很多共鸣。我们很多人都会时不时受试探,怀疑上帝对我们的爱。
我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朋友。有一次我的孩子也经历了一连串的麻烦,我说道,“上帝啊,我不会像你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我也不得不为自己鲁莽的言辞悔改。同时,我开始研读圣经中关于上帝慈爱的经文,这些经文告诉我,在患难中,上帝的慈爱与我们在幸福岁月时一样真实。
我们似乎越相信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每件事上都拥有主权,就越容易怀疑上帝的慈爱。我们心想,“既然上帝在这逆境中掌握主权,也能改变一切,他为什么不做些什么?”
Kushner拉比相信一位良善,但没有主权的上帝。而有时我们相信的,是一位拥有主权但不良善的上帝,哪怕这只是我们一时的想法。撒但最初在人身上的阴谋就是叫人质疑上帝的良善,他甚至可能在我们心中埋下怨念,使我们认为上帝正在天上对我们的艰难冷嘲热讽。
但是,我们不需要在上帝的主权和良善中作艰难的二选一。圣经向我们同时确定两个真理:上帝的良善和主权。正如上帝主权的真理,关于他良善和慈爱的真理也可以出现在圣经的字里行间。哪怕在逆境中挣扎,我们也不敢毁谤上帝的良善。正如Philip Hughes所说,“说他不在意就像说他不能一样难以想象”。
使徒约翰说,“上帝就是爱”(约壹4:8)。这句简短的陈述,与另一句遥相呼应的经文“上帝是光”(约壹1:5,意思是上帝是圣洁的),言简意赅道出上帝的属性。正如因为上帝的本性,他不可能不是完全圣洁的,同样他也不可能是完全慈爱的。
由于上帝就是爱,因此,出于他的本性,他必定行善和向受造之物施慈爱。《诗篇》第145篇提及他“至善的名”,“大有慈爱”,“善待万有”,“怜悯临到他一切所造的”,并且“对他一切所造的,都存着慈爱的心”(7-9节,17节)。甚至在审判叛逆的人时,上帝也宣告说,“我绝不喜悦恶人死亡”(结33:11)。
当我们身处逆境之中,灾祸一波波临到我们身上,这样的事似乎时常出现,我们很容易怀疑上帝的爱。我们努力抵挡自身的怀疑,但撒但却逮住机会,向我们耳语上帝是如何不可信,例如,“既然他爱你,为何不阻止这一切发生”。我自身经历是这样,魔鬼在上帝慈爱这方面对我们的攻击,远比在他主权或智慧方面对我们的攻击更多。
我们无法避免受试探。但是,如果我们想借着信靠上帝来荣耀他,就绝不能容许这些念头在我们心中停留。再次引用Philip Hughes的话说,“怀疑上帝的慈爱,从本质上意味着,人比上帝更在意良善这件事……把人说得比上帝更仁慈,无疑是在直接毁谤上帝的本性……这是在否认上帝;而使人怀疑上帝的良善,这就是试探的核心。”
让我们回到本章开头的两个故事。其中我和我朋友都怀疑上帝的良善。我们都犯了错,就像Philip Hughes所警告的。哪怕只是一时半会,我们仍在告诉上帝,我们比上帝更在意我们孩子的安危;其实,我们比他更有爱心。在我们头脑更清楚的时刻,这样的念头简直难以想象。但是,当艰难的阴霾长时间挥之不去时,这些念头可能会在我们心中悄然滋生。
想想公义的约伯。虽然在灾难开始之初,他能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回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但最终就连他也在怀疑上帝的良善。他诉苦道,“上帝夺取我的公理”,“人讨上帝的喜悦,对他并无益处”(伯34:5,9)。
如果上帝拥有完全的爱和良善,我们如何才能与自身的怀疑争战,胜过撒但的试探,不再质疑上帝的良善?我们需要在心中存记哪些关乎上帝的真理,好做武器抵挡仇敌的试探,不再怀疑上帝的爱?
上帝在加略山的大爱
无疑,在整本圣经中,上帝慈爱最明显的彰显是,他赐下他儿子,为我们的罪受死。
上帝差遣他的独生子到世上来,要使我们借着他而活;上帝的爱就在我们中间显明了。不是我们爱上帝,而是上帝爱我们,差遣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赎罪祭,这就是爱了。(约壹4:9-10)
约翰说,上帝是爱,而他的爱是这样显明的,那就是,他差遣他儿子为我们受死。我们最大的需要不是脱离苦难。今生一切的灾祸,都不足与将来我们永远离开上帝这个十足的煎熬更可怕。耶稣说,地上任何的欢乐都比不过将来我们的名字写在天上的永恒快乐(见路10:20)。与之类似,地上任何的灾祸都不能与我们在地狱中承受上帝永恒的审判更痛苦。
所以,老约翰说上帝借着差遣他儿子向我们显明他的爱,他的意思是,上帝借着满足我们最大的需要来显明他的爱。我们的这个需要是如此巨大,其他一切需要都不能与这个头等的需要相提并论。如果我们想要看见上帝对我们的爱,我们必须先看十字架,在那里,上帝将他儿子献上,作我们的赎罪祭。加略山是对上帝慈爱的客观、完全、不容置疑的明证。
要理解上帝加略山大爱的深度,我们需要同时看到上帝赐下他独生子所付出的代价和上帝所爱的罪人是何等丑陋、可悲。上帝无法挪去我们的罪,同时他与他的独子又无须付上无限的代价。因为两者都如此爱我们,所以三位一体上帝的两个位格都甘心乐意为我们付上重价——是的,他们不能再情愿了。你看,天父交出他独生的儿子,儿子又为我们摆上生命。爱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标记,那就是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加略山上彰显至极。
再想想上帝所爱之人的丑陋与不堪。保罗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对我们的爱就在此显明了”(罗5:8)。有时,像我们这样从小在规规矩矩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理解保罗在这里所说“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其词语背后的深意。因为我们往往算是品格端正的人。我们的行为举止按着一般人的眼光来说已经挺不错了,我们看自己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很能看见上帝眼中的我们:一群污秽不堪、可憎悖逆的罪人。
但是,保罗形容我们是,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见弗2:1)。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以色列是满山满谷的白骨(见结37)。这个描述大概很适合形容所有尚未得救之罪人的光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我们两人都对某位白领恶棍的重生感到震惊。我对朋友说,“多死才算死啊?我们在得救前,难道不就是他这副模样吗?”不论我们的得救前品格如何端正,我们在上帝面前都依旧如同以色列家,不过是一堆干枯的白骨。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2章继续形容我们悲惨的光景。他说,我们随从今世的风俗(见第2节),换言之,我们都在随从周边不敬虔的世代潮流。我们不仅尾随不敬虔的世代潮流,我们甚至还在跟随魔鬼,保罗将他形容为空中掌权的首领。但是,我们之所以会跟随他,是因为我们都在他的权势之下(见徒26:18;西1:13)。我们实际上是上帝宿敌的仆人。不仅如此,保罗说我们都在随从自己肉体的欲望和心意,用各样方式满足罪人天性当中的渴求(见弗2:3)。我们为自己而活,为我们的追求、欲望和所享受的事而活。保罗这样形容我们未得救的光景,最后他说,按着天性,我们都是上帝震怒的对象。我们绝不能忘记,上帝的愤怒是极为真实,并且完全公义的。我们都从未间断地在得罪一位圣洁公义的上帝。我们存心悖逆他的命令,干犯他的道德律例,完全没有遵从他向我们显明的心意。由于我们的悖逆行为,我们理当承受他的怒气。
或许你有些疑惑,我们在讨论上帝如何在逆境中显明他的慈爱,可是我似乎不惜笔墨,一直在讨论我们罪人的光景。我这样作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为叫我们看见上帝的慈爱,不单表现在他赐下他的独生子,更是表现在他赐下独子,是为保罗所形容的这样一群人。这群人是如此污秽不堪。
但是,我特意迟迟未结束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原因。当我们开始怀疑上帝良善之时,我们需要记住自己是谁。我们完全没有资格要求上帝来爱我们。我们根本不值得上帝向我们显明哪怕万分之一的良善。我曾听过一位讲员说,“跟地狱比起来,这一头的世界所发生的任何事都是纯粹的恩典”。对于一个连连抱怨“这样的事为什么临到我身上”的人来说,我想不到还有什么能比意识到他在上帝面前的身份——没有基督,他在上帝面前的样子,更能敲醒他。
因此,我们看见,在我们根本不配、在我们里面没有任何上帝可喜悦之处时,上帝就爱我们了。
任何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上帝对我们的慈爱,我们都必须回到十字架面前。我们应该按着这样的方式理论:如果在我还是上帝仇敌时,他已经爱我爱到乐意叫他儿子为我死的地步,那么今天,我身为上帝的孩子,上帝必定爱我,乐意照顾我。既然他已经爱我爱到十字架这不能再深的地步,那么在我逆境之时,他也不可能不爱我。既然他已经将他无价的宝贝,他的儿子赐给我,那么他也必定按着他的荣耀与我的益处,将其他一切的好处赐给我。
请注意,我刚刚说的是,我们应当理论。如果我们想在逆境的时刻信靠上帝,我们必须用我们的头脑思考圣经中关乎上帝主权、智慧和慈爱的真理。我们不能任由情绪掌控我们的思维。相反,我们必须努力用上帝的真理引导我们的头脑。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在逆境中没有任何痛苦的感觉。这些感觉极为真切。这也不是说,我们要冷冰冰地将自己的情感掩埋。我们在逆境中当然会感觉痛苦,也应该有这些感受,但是,我们不可以任由这些痛苦引导我们的心,慢慢失去对上帝的信靠。
在痛苦和失望的处境中,尝试透过上帝慈爱的真理来同自己理论,这听起来似乎冰冷无情,甚至不是特别属灵。但是,这么做既不冰冷,也不会不属灵。保罗自己,在一段充满喜乐的经文中,也曾经使用过类似的推理——从较多的来看较少的。他说,“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为我们众人把他叫出来,难道不也把万有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32)
保罗的推理是,既然上帝已经爱到将最厚重的礼物赐给我们,那么他不可能吝惜赐下较轻的礼物。或者,按着我们当前的主题,也可以这样转述这个真理:如果上帝的爱足以解决我最大的需要,换言之,我永恒的救赎,那么他的爱也必定能满足我浅层次的需要,换言之,我在今生所遭遇的种种逆境。如果我们想如同保罗一样发自内心地相信,没有任何艰难能让我们与上帝慈爱隔绝,那么我们必须使用我们的头脑,用圣经的这个伟大真理来同自己的理论。要知道,甚至保罗也是这样作。
上帝的家庭之爱
因着上帝恩典,借着信靠基督作我们的救主,我们这些信徒就被带到上帝的大家庭中。他与我们立约成为我们的上帝,我们成为他的子民(见来8:10)。借着基督,他收养我们作他的孩子,又打发圣灵住在我们里面,与我们的灵同见证我们是他的孩子。圣灵在我们里面见证,使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会在内心呼求“阿爸父”(罗8:15-16)。据说在犹太家庭中,奴隶是绝不可以用“阿爸”这个词来称呼一家之主的。只有孩子才可以使用这个词。因此,保罗用这个词是为特意提醒我们,圣灵在我们里面见证有多深刻。我们的确是至高上帝的孩子,他现在是我们在高天的父亲。
上帝这位天上的父亲爱我们这些孩子。这是一种特别的爱,一种父亲的爱。他称呼我们是“所拣选的、圣洁、蒙爱的人”(我加的强调号)。或许这听起来难以想象,但经文说,“上帝……必因你欢欣快乐……必因你喜乐歌唱”(番3:17)。他欣喜看见我们,就像父亲欣喜看见他的孩子。马太·亨利对《西番雅书》3:17这样评论,“伟大的上帝不仅喜爱他的圣徒,他也巴不得自己喜爱他们”。上帝因喜爱我们而喜乐,因为我们是属于他的。
大卫在《诗篇》103:11中这样提及上帝的父爱:“天离地有多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有多大”。在上一章,我们看见上帝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就像诸天高过大地。这里我们看见,上帝对他孩子的慈爱,就像诸天与大地的高度。上帝的智慧如同诸天与我们的距离,不可测度,上帝对我们的慈爱也不可测度。
上帝在基督里的爱
上帝这不可测度、无尽的大爱倾倒在我们身上,并非因为我们是谁或我们作过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留意保罗在《罗马书》8:39中说,“(任何事)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的”。上帝向我们发出慈爱,完全是借着耶稣基督,也是在耶稣基督里。保罗常常使用“在基督里”,来形容我们与耶稣基督属灵的有机联合。耶稣也在《约翰福音》第15章中提过同样的联合,他将这样的联合形容为葡萄树与枝子的关系。就像枝子与葡萄树的生命联合将赐予枝子生命,信徒在属灵上也是这样与基督联合。就像身子的各个部分与头相连,我们在属灵上也是这样与基督相连。
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重要的真理:上帝对我们的爱是在基督里的。因为上帝对他儿子的爱永不改变,所以,他对我们的爱也绝不会改变,因为我们与他所爱的那一位是联合的。上帝对我们的爱不会动摇,就像他对他爱子的爱不会动摇。
我们时不时就容易从自己身上寻找优点,以此作为上帝爱我们的理由。这样的搜寻往往无果而终。我们在自己身上找到的,往往都是在我们看来,不讨上帝喜爱的东西。这样的思考方式也不合乎圣经。圣经说得很清楚,上帝不是因为我们身上的优点而爱我们。他爱我们,是因为我们在基督耶稣里。他看我们,不是“光秃秃”的基督徒,全身闪烁着我们的好行为;哪怕那些身为信徒所行出的好行为也不在他的目光中。不是的,他看我们,所看见的是与他爱子联合的我们,我们身上披戴着他的义袍。他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本身很可爱,而是因为我们在基督里。
因此,抵挡怀疑上帝慈爱的另一个伟大真理就在这里,我们应当时时将这个真理存记在心:上帝不可能收回他对我们的爱,就像他不可能收回他对基督的爱。我们必须学习透过我们与基督的联合,来看我们的逆境。上帝看我们不是“光秃秃”的个体。当然,他与我们的关系是个体性的,但是在这当中,每个个体都是与基督联合的。
上帝主权的慈爱
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详细讨论过上帝对整个世界的主权。上帝行使主权主要是为了他的荣耀。但是,由于你我是在基督耶稣里,因此上帝的荣耀与我们的益处就紧密联结了。因为我们与基督联合,因此,任何荣耀他的事,同时也必使我们得益处。而任何使我们得益处的事,也必定能荣耀他。
因此,我们可以凭靠圣经说,上帝是代表我们行使他的主权。保罗在《以弗所书》1:22-23中说,“上帝又使万有都归服在他的脚下,并且赐他给教会作万有的元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完全充满的”。换言之,基督治理整个世界,是为了教会,他身体的益处。
我们已经知道,上帝对地上与灵界最伟大的势力拥有绝对主权,他也掌控我们人生最普通、最微小的细节。现在,我们在《以弗所书》1:22-23中看到,基督是代表教会他的身子使用这个权力。基督代表教会行使主权,是因为教会是他的身子。用新约解经家William Hendriksen的话说,“由于他与(教会)是如此亲密无间地联合,他用如此深邃、无边与不变的爱来爱教会,”因此,基督使用他的能力来治理宇宙。Hendriksen继续说道:
“因为基督与教会之间亲密的联合与超乎寻常的爱,这样的关系被称为头与身子的关系……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因此,他与教会有机联合,他是如此爱教会,为了教会的益处,他使用他无限的能力,使整个宇宙及当中的一切都与之配合,不论这配合是出于勉强还是甘心乐意。”
我们可以看见,上帝代表我们行使主权的前提是,我们与基督的联合。这当然不是说,既然我们与基督联合,我们就不会在今生受苦了。圣经教导刚好与之相反。但这真理却千真万确地表明,任何苦难都在上帝掌控中,并且上帝一定是根据他的智慧与慈爱来安排这些苦难。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看见上帝的慈爱是一种主权的慈爱;他大能的膀臂也是看顾我们的膀臂。但是,我们往往不能看见或经历,上帝将代表我们行使他的主权慈爱。相反,我们更多看见的是自己遭遇一波又一波的艰难。我们容易认为自己是受害者,遭遇“苦命”、其他人的冤屈和许多莫名其妙的灾祸。
正是在这些时候,我们要借着信心相信圣经对上帝慈爱的应许。我们不能逃脱基督徒生活的一个基本原则——“行事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5:7)。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