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上帝不计一切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
提摩太·凯勒在《君王的使者》里说:“道德教导的讲道只能针对人的意志,但以基督为中心的救赎讲道则清楚地带出福音,且能改变人心。”(第31页)
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极其困难。
一方面,我怎样可以既忠于圣经作者的原意,又能够在经文中“带出基督”?
另一方面,即使我能够在所读经文中“找到基督”,我又怎样可以将这样的读经运用在我的生活当中?
每次读经,我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挣扎。每次读经,我都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然而,我总是不知道怎么到达这个目的地。
在这样的困惑中,凯勒牧师《一掷千金的上帝》带给我许多的帮助。这本书只有120页。你可以把这本书理解成凯勒牧师的一篇“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只不过篇幅稍长而已。
《一掷千金的上帝》以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头”的故事为载体,向我们描述上帝如何“一掷千金”地施恩在我们身上。
凯勒在书里说:“上帝不计一切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是我们生命改变的经历,也是这本书的主题。”
凯勒在书里告诉我们以下几点信息:
第一,“浪子”不是主角
童年时,教会安排圣诞节表演“浪子回头”的故事。我表演的角色就是浪子。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穿着单薄的衣服,手里拿着空酒瓶,还使劲往嘴里灌酒。其实,酒早已经喝光了,只是我醉的不省人事,完全不知道而已。
最后,我站立不稳,把空酒瓶随手一扔,就摔倒在街角。那时,我蜷缩着身体,瑟瑟发抖,但是无人问津。
我记得,那时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浪子是主角,慷慨的父亲是配角,至于大儿子,根本不需要出场。
然而,凯勒告诉我们,在“浪子回头”的故事里,小儿子不是主角,甚至慷慨的父亲也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一直被我们忽略的大儿子。
我们要特别注意,耶稣讲“浪子回头”的背景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耶稣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路15:2)
在“浪子回头”的故事中,恰恰是这个大儿子,不愿意接待作为罪人的小儿子。也正是这个大儿子,不愿意和已经已经悔改的亲弟弟同席吃饭。
因此,耶稣讲“浪子回头”的故事,除了向我们展示浪子回头的宝贵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借着“浪子回头”的故事指出法利赛人和文士的罪。
耶稣接待罪人,和罪人同席吃饭;然而,法利赛人和文士却如同大儿子一样,拒绝罪人,排斥罪人。他们不仅排斥罪人,更是对耶稣接待罪人充满愤怒,如同大儿子因为父亲接待小儿子而怒火中烧一样。
第二,耶稣成为真正的大儿子
在“浪子回头”的故事以前,还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迷羊的故事”。一百只羊,丢了一只,牧人就撇下九十九只羊,却寻找这只迷失的羊。(路15:4)
第二个,是“失钱的故事”。十块钱,丢了一块钱,妇人就“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路15:8)
在“迷羊的故事”和“失钱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羊,还是钱丢了,都有人去寻找。但是,在“浪子回头”的故事中,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失落了,为什么没有人去寻找?
凯勒在《一掷千金的上帝》里说,“耶稣借着在故事中安排一个有瑕疵的大儿子,来邀请我们去想象和渴望一位真正的大哥。”(第72页)
凯勒继续说:“我们的确有一位这样的大哥。想想看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哥?我们需要的那一位大哥,不仅会去别的国家找我们,更会为我们由天上降临到地上;他不仅愿意为我们付出有限的金钱,更愿意花上他生命的代价,好带我们进入上帝的家中。”(第72页)
这样,凯勒以他一贯的方式,将我们的焦点首先从“错误的浪子”转移到“正确的大儿子”身上。紧接着,他就在描述大儿子的瑕疵中,把我们带向那位真正的大儿子——耶稣基督。
耶稣是真正的大儿子,他道成肉身,付上生命的代价,为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回到天父的怀抱。
第三,将来那场真正的筵席
在路加福音第15章,我们可以从大儿子传讲基督,我们也可以从筵席传讲基督。
我们刚才说过,“浪子回头”的背景是法利赛人和文士“抵制”耶稣和罪人同席吃饭。同席吃饭意味着接纳,意味着和好。
大儿子不愿意和浪子回头的小儿子同席吃饭,表明他不仅憎恨这个亲弟弟,也憎恨父亲对小儿子的一掷千金。
遗憾的是,大儿子只是看见他的父亲邀请小儿子参加筵席,却忽略他的父亲也是同样劝他参加筵席。
无论我们曾经像小儿子那样追求自我,放纵私欲,还是像大儿子这样恪守宗教礼仪,心却远离神,耶稣都邀请我们参加将来那场真正的筵席。
凯勒在书里说:“在迷失的儿子故事结束时,有一场回家的筵席,而在启示录结束时、历史终结时也有一场筵席,那是‘羔羊的婚筵’。其中的羔羊是耶稣,他曾为世人的罪牺牲,所以我们可以得着赦免,并且被带回家中。”(第90页)
“一件礼物,花费了赠与者的所有,领受的人却分文不用。”
这是杨腓力在《恩典多奇异》中对恩典的解读,同样也是凯勒在书对上帝的理解。
我们只有真正经历这位为我们“一掷千金”的上帝,我们才能毫无顾虑地将自己完全交在上帝手中。正如凯勒在本书序言里所说:“上帝不计一切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第IV页)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