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 | 明白圣经系列3
我们继续来讲“明白圣经”这个主题。在这次聚会中我们要聚焦在释经学这门技术的基本原则与概念上。
开始之前,我们先做个祷告。
我们的父,我们的上帝,我们寻求你,你是一切真理的源头,我们祈求你圣灵的帮助,就是你应许要赐给我们的,在我们寻求更了解你话语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求你藉着圣灵与我们同在,奉基督的名祈求,阿们。
某方面来说,释经是种艺术,或许称之为一门“学科”会更好,但我们暂且先以艺术来比拟释经,我之所以会想到艺术,是由于一种我们在20世纪的文化中都能见到的问题。有一波新的艺术潮流席卷了我们的文化,在许多方面,这波潮流带来的都是困惑与混乱,有“欧普艺术”和“普普艺术”,有抽象派,有印象派诸如此类的。在这些不同的艺术派别,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我们在艺术的解释上,见到许多混乱,有些艺术非常抽象,看起来很混乱,把这种画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连哪边该朝上都不知道,不知道是不是整个画面都上下颠倒了,因为我们找不到这种画作里的结构、线条和模式。我们比较习惯的是传统的艺术形式,还有一些比较前卫、创新的艺术形式,对于这种艺术的解释,是非常主观的。
艺术评论家或一般老百姓都会想问一个问题,当他们走进艺术馆的时候,看见一幅画,他们会想问:这幅画的含意是什么?这位雕塑家试图用他最新的大作来表达什么?在过去25年来,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表达形式是毫无拘束的。如果人们问一位艺术家说:你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意思?艺术家会这样回答:你在我的作品中所感受到什么,那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这是解释艺术作品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新出现的解读方式认为艺术家有权发表这样的声明:我创作,你解读。
这是刻意迈向主观主义的一步,认为艺术作品本身并没有既定的含意。艺术家并不将客观的意义赋予在他的绘画或雕刻作品中,而是以观赏者对作品的体会与回应来做为作品本身的终极意义。这种风气,给人们对圣经的认知带来了一种危机。因为如果用这种看待艺术的方式来看待圣经,会让我们失去客观的方向,我们就没有可以用来找到客观意义的准则。别忘了我这里所讲的架构,就是我先前提到的主张:每段经文都只有1个终极的正确含意,而且是客观的含意,这个含意就是圣经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原意。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这件事。以路加福音为例,可以看路加在写这卷福音书时有什么想法和意图。他想表达什么,他想说什么,他想传达什么,这是我们研读圣经时的一个层次。但从终极的意义来说,我所属的学派,深信圣经背后的作者是上帝,上帝是终极的作者,透过圣灵来感动那些人写成圣经,所以我们在解释圣经时所要探究的是上帝的心意。上帝透过这些先知或使徒写成这些圣经内容时,究竟是要向祂的百姓传达什么呢?如果我们相信这种对圣经的观点,相信圣经本身就有客观的含意,那么我们就不该把圣经和释经工作视为单纯的艺术,而应当视其为一门学科。
其实,真的有一门学术上的学科,是神学底下的一门次要学科,这门学科就是专门在研究与寻找,能够指导我们解释圣经的一套科学规则、方法与原则。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与方法,有时候一门学科内会有意见的不合与冲突,学者们争论,究竟哪一个规则与方法才适用于这门学科。以心理学为例,有各式各样不同且互相竞争的方法论,都在争夺要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最佳方法,这种情况在医学和天文学中也屡见不鲜,其实每一种学科中都有相互竞争的学派,争取要成为该学科的最佳研究方法,也就是要成为该学科最重要的规则。
某种程度上呢,释经学对教会造成了非常、非常重大的危机。神学家们谈论这个危机时,他们用一个术语来提到它,就是“诠释学”这个词。你们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听过这个词,另一些人则时常会不自觉地在谈话中讲到这个词。你们可能很了解这方面的争论,“诠释学”这个词的拼法是“hermeneutics”,“诠释学”就是一个用来指称释经学的专门用词,这个词原本的意义是来自于希腊文,有“沟通”的意思,藉由讯息来交换信息。
举例来说,还记得你的希腊神话学吗?还有罗马神话学。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神祇,名叫墨丘利,他的脚有翅膀,他在万神殿中担任传递信息的使者,是众神的信差,所以他的脚上才有翅膀,他可以飞行往返于奥林帕斯和人间,快速地来回传递众神的消息。他是个杰出的沟通者,他就象是古代的快递人员,但在希腊神话的万神殿中,与墨丘利相对应的神祇,名叫赫尔墨斯,他是诸神的信差,与墨丘利一样的概念。
在诠释学中,我们试着弄明白圣经的信息,它在传递什么?它传达的是什么?它表达的是时么?所以我们就有了诠释学这个特别的学科。我刚才说过,此时此刻,在这个时代里,教会正面临着整个基督教历史上,最严重的神学危机之一,这个危机主要是有关诠释学的,就是我们如何解释圣经。
我们可以回顾历史,来查看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教会历史中,诠释学在几个不同的关键时刻都是严重的问题。但我先专挑一个危机的时间点来讲,我认为我们大家对这个时间点会比较熟悉。我们回顾19世纪,就是所谓的自由神学刚开始出现的时期。我一说完这句话,我就很怕我们当中会有沟通的问题,因为“自由”这个词,一般来说,是指思想解放、心胸宽广、思想先进等等。但我现在说的“自由”并不是指这些意思,我现在指的是一个特定学派的思想,一个出现于19世纪的教义思想,它被称为“19世纪的自由主义”,它带来了独特的危机。它总结说,圣经中所有超自然的元素,在现代这种工业化的科学世界中,已不再是可信的了,如果我们想要在现代继续发掘圣经的价值,那就必须把新约和旧约中超自然的部分给删掉。所以实际上,这是个信心的危机。
许多学者说,我们不能再相信有天使和魔鬼这回事了,不能再相信新约中的神迹了,像是童女生子、死人复活,还有耶稣升天等等。你会发现,这些都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枝微末节,因为一谈到死人复活,这可是基督教福音的本质呀。你若不相信死人复活,你就不是基督徒了。在19世纪有关自由神学的争议中,许多人就是采取这个立场。
但危险的地方在这里,采取这种立场的人说: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有许多选择,我们可以干脆放弃教会的会友证,然后承认说自己不再相信基督教了,早点打包回家去。但这些人很多都是大型神学院校的管理人,他们在教会中管理庞大数量的会友和小组,有些人甚至是整个宗派的代表人,他们心想:等等,教会仍然是一个对文化有相当影响力的组织,我们有这么多跟随者,何必关闭教会,改成博物馆呢?何不就抛弃基督教就好了?毕竟我们这些自由派的人相信,新约中耶稣的教导仍然有些许价值,对现代人有些许的帮助。他们看看登山宝训,看看耶稣的道德,看祂的慈善活动,看祂对社会事件的态度,看祂对怜悯与公义的态度,他们心想:何不让教会与基督教继续存在,作为替人类幸福打拼的生力军。为了做到这点,我们就必须修改圣经的原意,我们要从新约中抽取出我们想要的素材,并且把其中的神迹奇事给删掉,这样的神学就必须发展出一套解释圣经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必须重新解释圣经,也就是要“修正”耶稣原先所传达的信息,让现代人能感受到这信息与他们的关联性。
自由神学到现在都还很猖獗。我记得我读神学院的时候,有些教授是来自于自由神学的传统。他们会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福利的热诚,对社会的关怀当然是很重要的。但他们会说:同学们,我们务必要把福音变得对现代人更有意义!这种话我就是听不习惯,会让我内心焦虑不安,让我肠胃翻滚,有时候我真想跳起来大喊说:我们才不用把福音变得更有意义呢!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比福音更意义重大了,我们要做的是让现代人看清楚福音的意义,我们要把福音解释清楚,而不是把福音变得有意义,因为福音本身就已经意义重大了。我深信福音本身就很意义重大的了,不需要经过修改或重新解释才有意义。但这整个自由神学,带来了全新的释经方法,我们不可不多加注意,在现代有关诠释学的危机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比19世纪自由主义所带来的还要严重。
在诠释学中,一样也有很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争夺着要成为教会中的主流,我现在没有时间向你们详细介绍这些不同的学派的各种差异,不过我会大概提到其中3个学派,让你们能稍微体会一下这些争论,在教会、学校和神学院中引起的不安,这样我们就能更了解释经这方面的事。
第1个释经方法,我称之为传统、正统的新教释经法。这种方法是由16世纪的改教家所发展出来的,这种释经法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在保守的学派里依然存在,这就是“文法─历史学派”。还有另一个术语,稍后会印在讲义上,你可以在上面做笔记,我把它拼出来,“Grammatico─ Historical”,文法─历史学派,文法─历史释经法的名称由来,是因为这种释经法认为,恰当的释经方式是要研究经文写作当时的历史情况。这派学者,会研究经文写作的那个时代,人们所惯用的文法和语言,仔细研究第1世纪和更早的时期所使用的字词含意,藉此找出经文的原始意涵。例如路加写路加福音是要表达什么?路加福音对第1世纪的人有何涵义?那个时代的人是如何解读他的著作呢?当时的文法和历史背景是什么情况?
文法─历史学派认为,这就是研究圣经的方法。我们现代人也应当用这种方式来解读圣经,我们还没讲到如何在21世纪把经文应用出来,但我们知道,圣经的文本本身是与写作当时的历史处境紧紧连系、相接在一起的。我们释经时要试着重建当时的历史处境,这样我们才能对经文有精准的解读。同时,我们知道,身为释经者,当我们解释圣经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历史处境,我们的历史处境是20世纪,这个时代有原子弹、汽车、电视等等,我思考与理解的方式,深受我所处的文化影响,我们之后会更细节地来看这方面的问题。
我现在要表达的是,我们知道,身为释经者的我们生活在20世纪,我们与我们的时代是紧密相连的,20世纪与第1世纪之间,存在非常大的鸿沟,而文法─历史学派的释经方法就是要试图在鸿沟的两端建立桥梁,研究古代,试着重建当时的处境。其他学派则认为我们不用这么做,他们认为,应该要以我们20世纪的观念与想法为基础去改写圣经,让圣经符合20世纪人的胃口。我们之后会来讲这个学派,总之,正统的方法就是探求经文最初的客观含意,这是第1个学派的方法。
在我们搞清楚这点之后,接着我们就会面临这个问题:如何在现代的处境中应用古代的经文,同时又尽量避免以我们现在的处境来渲染或扭曲经文的原意?第2种方法是在19世纪发展出来的,叫做“宗教─历史释经法”。宗教─历史释经法,这种释经方法来自于19世纪,当时的社会在哲学思想与方法论上,都正在经历一场全面的改变,在当时的知识圈里有个时髦的用词,就是“进化论”,大家都有意识到进化论在生物学上的冲击,不只是达尔文对生物学的影响,进化论的概念也被引用到许多其他领域中,例如哲学。就有许多新兴的历史哲学家出现,像是马克思,像是黑格尔,进化论也被政治理论采用,例如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整个历史、艺术、经济、文学等等都处在一种进化的过程中。这背后的主要观念就是:历史、艺术和其他一切事物都会从简单进化到复杂,所以这种释经法认为宗教也是一样的,都是先从原始的泛灵论、多神论开始,然后进化成更复杂的形式,进化成一神论,接着又进化成高度结构化的抽象道德系统。
这个想法被套用在释经上,认为旧约圣经只是原始社会进化过程的一部份而已,与其他宗教信仰没有差别,甚至认为亚伯拉罕其实是个多神论者。到了7世纪先知的时代,才有伦理的一神论。
这种思想对教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我在读神学院的时候,如果你不接受旧约圣经的底本学说,就会被大家当作未开化的笨蛋。我相信你们多数人都听过这个学说,这个学说认为摩西五经不是摩西写的,而是由历史上好几个不同的人写的,有J、E、D、P,4种底本,后来又变得更复杂,有J1、J2、P1、P2等等,是好几位作者在不同的世纪共同写成的。过程中大家都不断地修改、校正,然后把最终写成的书当作是摩西写的。但其实是相当晚期才写成的这种学说,支配着释经学,仿佛这个学说是绝对必然的,是无庸置疑的事实,造成这种释经方法的进化论已经没落得差不多了。尽管有些小圈子还持守这种进化伦,然而,这种学说带来的释经原则依然十分盛行,象是底本学说,JEDP那些东西到处都被当作已证实的事实来看。
上周我看到一篇文章,有一群非基督徒的希伯来文学者,54位以色列学者针对摩西五经用电脑进行最严密的文法与用词分析。圣经从来没接受过这么严谨的计算机分析,54位学者要分析摩西五经的作者究竟是几个人。结果呢,计算机最后产出的分析结果指出摩西五经无庸置疑是由单独一位作者所写的。
我现在做个预估,神学界人事要等40年后才会接受这个科学证据,因为这个证据粉碎了宗教─历史学派的偶像,就是摩西五经的多重作者观。但我现在没有要讨论这点,只是要让你们知道有不同的学派存在。
第3个学派,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我把它概略地称为“存在主义学派”,存在主义学派带来了所谓的“新诠释学”,认为经文写作当时的历史处境并不重要,因为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关,我们需要的是不受时间束缚的神学,不受第1世纪的束缚,甚至也不受20世纪的束缚,超越时间,认为救赎并不是沿着历史的进展而发生的,而是直接来自上头的,我来到圣经面前,我对圣经的解释,是我在自己的处境中做成的,上帝可以突然间直接从天上对我说话,当上帝对我说话的时候,圣经对我而言就一瞬间变成上帝的话语了,于是圣经就成了这种存在经验的媒介,这样说来,我们就是把圣经当作现代艺术来看待,路加写福音书,但由我们来解读,我们可以毫无拘束,按照自己的处境来释经。
但亲爱的朋友们,我深信这会对圣经造成严重的冒犯,不只对圣经造成冒犯,也对教会造成伤害。最终,此举冒犯的是基督的真理,所以我尽我在这一系列课程中的所有力量来反对这种释经方式。
我用个比喻来稍微讲解一下这件事。在释经这方面,我们看到相对主义一直在入侵,不只是入侵宗教领域,也入侵我们自己的国家遗产。美国的最高法院最初设立的用意是要作为一个首要的诠释机构,这表示什么?这表示最高法院的职能,是要解释美国的宪法,并以此来衡量现有的法律约束,如果国会通过一条法律,而你认为这法律违宪了,你就有机会请求最高法院来判断,而最高法院原本要做的就是要查验这条法律,再对照宪法,看看这两边是否和谐一致。如果法律违宪了,法律就会因违宪而被废止,这个过程需要对宪法进行解释。法院的传统解释方法,就是用文法─历史解释法来解释宪法。但到了最近,法院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我们可以重新解释宪法,不用检查这条法律是否符合18世纪建国先贤们的想法,而是看看这条法律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标准。看看新闻,看看出尔反尔的立法,合宪与否的主要原则,已经变成与现代社会的标准一致了,而现代社会的标准可说是每一天都在改变的。因为我们听信了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没有绝对的事,没有不变的原则。若是这样,那么宪法本身就无法再作为未来行为的客观引导基础。你就可以改变宪法了,不需要修宪案,只需要重新解释宪法就可以了。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与教会正面临的危机,这就是为什么诠释学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新诠释学壮大起来了,那么耶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都不会是一样的。耶稣就会随着不同神学家的解释,而变成不同版本的耶稣。我们必须寻找客观的释经方式。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要来发掘如何建立这种释经方式。
作者: 史普罗教授 翻译:易汉伦
整理:小伴 来源:RTV Taiwan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八福伙伴陪你成长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