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谁是你心中的至宝?
曾经,我在微信群看过一张图片。这张图片,令我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怀。这张图片由两张图片合成:
左边的图,是幼儿园门口,在铁门外,一群家长拥挤着,伸长脖子往里看。他们期待着看见自己的孩子,迎接自己的孩子。
右边的图,是养老院门口,在铁门内,一群家长拥挤着,伸长脖子往外看。他们同样期待看见自己的孩子。只不过,他们是期待孩子来探望他们,关心他们。
显而易见,在大部分年轻人心目中,他们心里的至宝,是他们的孩子,而不是父母。甚至,为了给孩子买学区房,他们还要求父母卖掉养老房,拿出所有养老积蓄。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为至宝的家庭,都会以悲剧收场。
作为有孩子的家庭,我们很清楚,一旦孩子成为偶像,我们就会忽略孝顺父母,忽略教会生活,忽略自己和神的关系。偶像,对我们有一种无形的掌控力,让我们以他为至宝,被他吸引。这会严重破坏我们和神的关系,也会严重破坏我们和人的关系。
实际上,一个人,若不能够以基督为至宝,无论他以什么为至宝,他都会毁了自己。惟有当我们真正以基督为至宝,我们才能够真正合神心意地对待我们身边的人。
在《腓立比书》第3章,使徒保罗向我们描述他的转变,他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7~8)
对悔改前的保罗来说,什么才是对他真正有益的呢?根据上文,我们知道,保罗“第八天受割礼,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3:5)除此以外,保罗还是当时最著名拉比迦玛列的学生。同时,他更是当时有名望的法利赛人。就肉体来说,就守律法来说,这些都是对保罗有益的,能给保罗带来足够的声望和地位。
然而,悔改以后,保罗却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腓3:7)在这里,我们发现保罗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衡量一样东西是否有益的标准,不再是看这样东西能否给他带来声望和地位,而是看这样东西能否帮助他更好地认识基督,经历基督。
保罗似乎还不满足这样的表达,紧接着,他用一种更强烈,也更明确的语气说:“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7~8)这里把万事当作有损的,这并不表示保罗排斥任何美好的事物。在这里,把万事当作有损的,和认识主耶稣基督为至宝是一种对比。意思是,比起认识主耶稣基督,保罗将万事都当作有损的。
简单来讲,就是如果一件事拦阻保罗认识和经历耶稣基督,他就将这件事当作有损的。即便这件事是世人看来是非常好,非常有益处的,但只要这件事拦阻保罗认识和经历基督,保罗就将这件事当作有损的。
相比认识耶稣基督,保罗认为,曾经那些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上的成就所带来的一切权力和优势,都是不值一提的。这就像耶稣所说“藏宝的比喻”,当那位农夫发现藏宝,他就“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太13:44)如果我们不能够像这位农夫欢欢喜喜变卖一切所有的,如果我们不能够像保罗那样把万事当作有损的,那一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耶稣基督看为至宝。这说明我们心里一定还有偶像在控制和影响我们。这个偶像可能是孩子,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其他任何美好的东西。
对于以孩子为至宝的父母来说,如果对孩子过度的爱,让他不能够孝顺父母,让他必须拼命工作赚钱买学区房,甚至让他不能稳定地读经祷告,他就要把这件事当作有损的。”爱孩子没有错,但是让孩子成为偶像,以致于拦阻自己认识基督,这就是件很糟糕的事。以利的失败,就在于他不能够将“溺爱孩子”当作有损的,以至于后来他全家都被神审判。
对有些人来说,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当然非常好。但是如果这份收入很高的工作,让他无法参加小组聚会,让他无法参加主日聚会,这份收入很高的工作就非常糟糕。很多人的失败,就在于他不能够将“一份收入很高的工作”当作有损的,以至于后来他失去了他的信仰。
我们需要常常问自己:“信主悔改,有没有给我带来类似价值观的改变?以前我以为那些很好的,现在我有没有觉得对我是有损的?”如果没有,我们真的需要向耶稣承认我们自己的罪,因为我们实在没有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8)同时,我们也需要祈求圣灵的充满,求圣灵让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更深地经历基督,认识基督的宝贵,直到我们像保罗一样,把认识耶稣基督看作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1-300x300-1.jpg)

留言
匿名 / 2021-09-19 15:45:55
匿名 / 2021-09-20 10: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