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篇:我犯罪长达半年,还有药可救吗?
问题:
去年(2022年)10月,我们一起讨论过信仰的失落。特别是,人们到底如何丢弃他们的信仰?原因为何?
在派博问答第1849期中,派博牧师,您认为,一个人信仰失落指的是,他们在初期归信,但后来却因为内心越发喜爱罪,而非基督而随流失去。您提到,这是内心喜好的问题。我们的心开始爱上财富,或是爱上现今的世界与世界的称赞,所以弃绝了无愧的良心,因而受到世界与罪的玷污。简言之,失落的信仰本质上是内心的渴望已经扭曲和堕落。
不过,提到失落信仰,我们常常以为一切都已成定局——再无回头路。玩完了。你要么是失落信仰,要么是没有失落。这正是今天读者雅各布的来信。
“派博牧师,您好。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服侍与对福音的热情。我有个问题。对那些失落信仰的人来说,他们还有盼望吗?我想我大概就是《提摩太前书》1:19里提到的那些人,他们丢弃了无愧的良心。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因为犯罪,我一直感到与主相交干枯无力,拦阻很大。请问,失落信仰后还可能回头吗?”
回答:
我想,如果我告诉雅各布,他已经无药可救,这是不符合圣经、无凭无据的说法,也不能帮助他。六个月的犯罪与悖逆以及与上帝疏离,绝不意味着雅各布没有指望了。所以,容我从圣经中给出四个理由说明,我为何这样鼓励雅各布以及其他与他处于类似情况的人。在末尾,我会提出一个严肃的警告与温柔的劝勉。
◎交出去是为了管教
首先,让我们留意保罗在《提摩太前书》1:19-20这里的背景。当保罗提到信仰上的失落,这里的背景不是灰暗的,而是充满盼望。他说,“存着信心和无愧的良心。有些人丢弃良心,就在信仰上失落了。他们当中有许米乃和亚历山大,我已经把他们交给撒但,使他们受管教不再亵渎。”
保罗认识这里提到的两个人。他了解他们,他说他们俩因为丢弃良心,所以失落了信仰。因此,保罗把他们交给了撒但。但是为什么要交出去呢?经文没有说,保罗把他们交出去是为责罚。经文说的是,他把他们交给撒但,好使他们“受管教”。这里的希腊文是paideuō,意为“受教导、训练或管教”。所以,保罗把他们交给撒但是为使他们受教导、受训并受管教。这不是用来指末日审判或最后的定罪。这个词是与矫正、改善与盼望有关的。
还有一处经文可以佐证我在这里的解释。保罗还提过一次,要把犯大罪的肢体交给撒但。在《哥林多前书》5:5中,他说,“要把这样的人(与继母同居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身体,使他的灵魂在主的日子可以得救”。所以,这里保罗把犯罪的人交给撒但也是为了对方能得救,而不是定罪。这意味着《提摩太前书》这里的失落信仰不是最终定局。还有峰回路转的可能。这是我希望勉励的第一个理由。
◎在船坏中逃生
保罗为何在这里要使用船坏(“失落”一词在英文中译为船坏——译注)这样的形容?说到失落信仰或丢失信仰,他可以使用成千上万的例子。但为什么偏偏是船坏呢?他们丢弃了良心;他们选择在罪中,不听从良心的声音。所以,他们离弃了信仰——至少表面看来是如此。他们转身离去。在保罗的经历中,船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还好,他告诉过我们。这真是太奇妙了。直到回答这个问题,我才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请看《哥林多后书》11:25。“被棍打过三次,被石头打过一次,三次遇着船坏,在深海里飘了一昼一夜。”“我三次遭遇船坏。”保罗写这段话时,《使徒行传》那段船坏的故事还没发生。所以,我们可以说,保罗至少遇着过四次船坏。“我三次遭遇船坏;飘在大海上一昼一夜。”保罗肯定在想:“主啊,看来我在各城里必定要惨遭逼迫。每每坐船,已经三回了,您都许可船下沉吗?”
在保罗短暂的一生,他经历过很多次船坏。甚至在《使徒行传》那次船难前,保罗已经受过三次船坏。而其中有一次,保罗显然是抓着船体残骸在水面上漂流了一天一夜。最后,他大概是被另一艘船救起而逃到岸上。我们不知道具体是怎样。但是,三次船难啊!仿佛保罗随处遭遇逼迫,承受各种患难还不够,还得加上这个。
但这正是与雅各布问题相关的地方。在保罗的经历中,船坏不等于死亡。船坏(失落)不意味着审判和死亡,而更多是意味着损失或受苦。这个经历不是终极的,至少在保罗的经历中是这样。它不是终局。保罗三次都死里逃生。他知道很多人遇到船坏后都成功逃生。他自己就逃生过三次。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中提到信仰“失落”(船坏),就认为他在说这样的话。“信仰走到尽头,再也不会复苏了。没有生还可能。你不可能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许米乃和亚历山大啊,你俩没希望了。雅各布啊,你没希望了。”不是这样。这不是必然结果。从“船坏”这个词来看,这样的推理站不住。
◎从无用到有益处
保罗书信中有一节非常美好的经文,在《提摩太后书》4:11。当中他对提摩太说,“只有路加在我这里(这是保罗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书信;他很快就要殉道)。你找到了马可,就把他带来,因为他在圣工上对我有益。”这样的描述实在很美好。我们知道,别号马可的约翰曾离开保罗,不愿随行参加下一次宣教旅程,但我们并不知道原因。经文没有告知我们,是因为马可出现信仰危机呢,或是遭遇一次小的船坏击打等等。我们不清楚。我们不知道他为何退缩了。
但我们知道这件事令保罗火冒三丈。他非常不喜欢马可这么做,他甚至断然拒绝——他的态度坚定到不容改变,哪怕失去他最亲近的盟友巴拿巴也在所不惜——决不再带上马可踏上下一段宣教旅途。路加说,这件事让巴拿巴与保罗“各持己见,以致彼此分手”(徒15:39)。这件事也一定让马可对保罗有很深的心理阴影。这不难理解:如果你最爱的基督徒领袖对你嗤之以鼻地说:“我不会再跟你同工。你是个逃兵。”天啊。这对别号马可的约翰来说,是多大的羞耻。
这可能正是雅各布此刻问问题的心境。他可能觉得:“我感觉自己已经没人要了,就跟别号约翰的马可一样,我再也不可能有什么价值了。”但请注意这里的希望之光。在保罗就快离世前,他或者马可当中必定有个人变了(很可能变的人是马可)。“你找到了马可,就把他带来,因为他在圣工上对我有益。”我指出这一点是因为,有很多人曾经,甚至此刻就经历过巨变。结果,他们原本是无用与被弃绝的,后来却成为在圣工上十分有益处,并为人接纳的人。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点。
◎不再否认主名
还有第四点。想象一下,彼得三次否认主的那夜。耶稣早已警告他,他会跌倒。可彼得听完以后,不但没谦卑和恐惧战兢地祈求帮助(“主啊,求你别让这样的事临到我身上。求求你!”),反而泰然自得地吹嘘,这样的事不会出现在他身上。“我不会否认你——就是与你同死我也准备好了”(参路22:33)。下面是路加在彼得第三次否认主后,写下的经文。这段经文非常感人。
他还在说话的时候,鸡就叫了。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就想起主对他说过的话:“今天鸡叫以前,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他就出去痛哭。
要说失落的话,这必定算得上是一次。三年之久在耶稣身边看见他的荣耀、美丽、慈爱与忍耐,彼得居然三次否认主的荣耀——而且三次都是在主承受最大压力,也最孤单的时刻。彼得知道,主都看见了。他看见了一切。这毋庸置疑。“耶稣知道我都干了什么。他看见我了,他知道我做了什么丑事。”因此,彼得身上的罪疚感一定无比沉重。他在外面痛哭时,心里的愧疚感必定很深。
而就在此后,从约翰福音的记载中,我们知道主在复活后找到了彼得,并且三次——这个数字绝非偶然——问他,“你爱我吗?”在听到彼得三次肯定的回答后,耶稣对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亲爱的彼得,你已经回来了——你已经回到我们的队伍了。太神奇了。这真是太奇妙了。信仰的船已经坏(失落)了。确实如此。但却没有完全坏掉,这个失落不是终极的。耶稣欢迎彼得回转。
◎他也欢迎所有回转的人
我要说的第五点是严肃的警告和盼望的劝勉。经文来自《希伯来书》第12章。经文说,“免得有人成为淫乱的和贪恋世俗的,好像以扫一样,为了一点点食物,竟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出卖了。你们知道,后来以扫想要承受祝福,却被拒绝了……”
我要再说一遍,这段经文是严肃的警告。“你们知道,后来以扫想要承受祝福,却被拒绝了;他虽然带着眼泪寻求,还是没有反悔的余地”(来12:15-17)。严肃的警告是:你确实可能像以扫一样完全失落信仰,从未得救。这是个严肃的警告。
但这里还有带盼望的真理与我的劝勉。经文不是说,“虽然以扫悔改,但上帝却吝啬不愿赐下祝福”。这不是经文的意思。经文说的是,扫罗带着眼泪寻求悔改,但却找不着。他已经悔改不了了。这才是最终的失落:我们犯罪是如此之久,如此之深,以致于我们无法悔改了。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悔改了。我们的心变得太坚硬。
但是,这里显然是有盼望的,对吗?言下之意是:如果你悔改——靠着上帝恩典,你能回转,弃绝你的罪,到基督那里,再次把他看为你的救主和你的至宝——他就会接纳你。“凡求告主名的,都必得救”(罗10:13)。所以,雅各布,还有所有聆听本期问答的朋友,我劝勉你们——来到基督面前。回转。如果你回转,他必定接纳你。
来源:本文选自渴慕神网站,由陈晨姐妹原创翻译。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