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篇:谁有资格住在神的圣山?(诗15篇)
诗篇总共150章,每章一篇默想,总共150篇,本文为第15篇,点击此行链接即可查看往期默想。
阅读经文:诗篇第15篇。
背诵经文:“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15:1)
自从始祖亚当和夏娃堕落,被赶出伊甸园以后,所有人类心中都有一个梦,就是伊甸园之梦。人们渴望回到原来的伊甸园,过上曾经没有被罪影响、没有病毒侵袭、没有兵荒马乱的生活。即便没有信仰的中国古人,他们也期待一个真正的桃花源,让他们可以安居乐业。这种期待,促使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
在初中课堂上,如果有人问陶渊明为什么写《桃花源记》?那么老师一定会告诉你: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陶渊明来说,桃花源究竟存不存在,真不真实,这是他无法确定的。他写作《桃花源记》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真有这样一个桃花源,而是为了表达不满和向往。所以,在《桃花源记》的结尾,陶渊明告诉我们,谁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他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句话简单的翻译就是:无论是太守,还是志向高洁的刘子骥,即便穷尽一辈子,也不知道怎么进入这个桃花源。
在《诗篇》第15篇,与陶渊明截然相反,大卫不仅告诉我们这个桃花源真实存在,而且还告诉我们进入这个桃花源的方法。这个桃花源,就是指神的帐幕,神的圣山。在《诗篇》15篇1节,大卫说:“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15:1)
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大卫超越陶渊明的一点在于,大卫从不怀疑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大卫从不怀疑有这样一座神的帐幕和圣山。问题不是有没有这样一个桃花源,而是我们如何可以进入这个桃花源?
显然,大卫对于他自己的答案也是充满确信的。在《诗篇》15篇的结尾,大卫说:“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诗15:5)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谁也找不到的,但是大卫为我们描绘的神的帐幕和圣山却是可以真实居住的,并且居住的人必永不动摇,永不会被赶出来。
所以,究竟谁能寄居神的帐幕,谁能住在神的圣山,并且永不动摇?答案就是“行这些事的人”。(诗15:5)“行这些事”究竟指的是哪些事呢?答案都在诗篇15篇2-5节。这部分经文告诉我们,只有“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15:2)才可以寄居神的帐幕,住在神的圣山。
“行为正直”,原文的意思是指“行为完全”。在《创世记》第17章,神和亚伯拉罕立约,对他说:“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创17:1)在原文中,《诗篇》15篇的“正直”和这里的“完全”是同一个词。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挪亚。在《创世记》第6章,圣经告诉我们:“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时代是个完全人。”(创6:9)
所以,谁能寄居神的帐幕,住在神的圣山?你可以在《创世记》找到先例,就是像亚伯拉罕、挪亚这样的完全人,正直人。问题是,亚伯拉罕和挪亚的行为真的完全,没有瑕疵吗?仔细读《创世记》,你又会发现,亚伯拉罕也有信心软弱撒谎的时候,挪亚也有放纵情欲醉酒的时候。那么,他们凭什么可以被称为行为正直,行为完全的人?答案是神在基督里称他们为义。神不是透过他们自己的行为看待他们,神乃是透过基督的行为看待他们。几乎所有正统的注释书都会告诉我们,真正“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15:2)只有一位,那就是耶稣。
在《耶稣之歌:一年的诗篇灵修日程》里,提摩太·凯勒牧师说:“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任何人过着完全正直的生活,然而却因他是我们的救主,所以我们仍能来到上帝面前。”
在《永恒的赞美:诗篇365天灵修》里,华伦·魏斯比牧师说:“到底谁有资格与神在一起?只有借着耶稣基督,我们才能住在神的圣山上。……只有在主耶稣基督里面,我们才能坦然进入神的同在中。”
亲爱的弟兄姐妹,你现在知道怎么进入那个最真实的桃花源,就是寄居神的帐幕,住在神的圣山吗?答案不是靠着你自己的好行为,而是靠着耶稣基督完全正直的好行为。只要你相信耶稣,只要你跟随耶稣,他就一定会带你到神的帐幕,神的圣山。
耶稣,是我们进入那最真实桃花源的钥匙,也是我们与神同在的中保和桥梁。如果没有耶稣,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寻找,无论我们怎样拼命敲打天国的门,我们都不能进去。但是,只要我们相信耶稣,天国的大门就会自动为我们打开,因为神喜悦迎接所有披戴耶稣义袍的孩子们回家。
求主怜悯我们,让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耶稣,在耶稣基督里亲近神,与神同行,并且在耶稣基督里过正直、公义、诚实的生活。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