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篇:伟人逝去,信徒依旧可以盼望上帝
主持人:
历世历代的教会中,总有一些极具影响力的领袖。他们的声音如同春雷响彻云霄,在无数人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福音印记。在我们当下的时代,派博牧师,您大概也是当中的一位。可是,您必定知道,所有这些领袖最终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今年春天,我们就刚痛失这样一位领袖。因着他们的离世,这空缺可能让我们对教会的未来忧心忡忡。这正是今天来自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的听众Natasha的困惑。她在邮件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派博牧师,您的服事坚固了我与丈夫的信仰整整20年。因为您的激励,我们收养了三个利比里亚女孩作养女,只是为了不浪费生命。想到我身在信徒与众多领袖的群体中,我内心就常常充满力量。我的问题是,面对现代教会的光景,我发现自己里面时常充满惧怕。近来,许多领袖都陷入了试探或干脆放弃服事。现在的福音派领袖似乎很难像从前老一辈那样,持之以恒。今年年初,提摩太·凯勒牧师离世,这个消息让我开始为下一代的领袖忧心忡忡。这接力棒会传到怎样的人手中呢?我知道,主希望我能在他里面找到盼望,单单在他里面寻找盼望。可是,我仍忍不住有许多负面的念头和想法。当许多上一辈的伟人离去后,您和凯勒牧师都属于这样的领袖,我该如何对教会保有盼望呢?”
约翰·派博牧师的回答:
这问题让我想到自己的一段特别经历。我还记得自己就站在南卡州格林维尔我们家的后院。当时我只有14岁,那个位置我到今天都依旧清晰地记得。因为一个念头萦绕在心,我心里充满了惧怕——“万一葛培理过世了,该怎么办?”我想说的是,那种感受我完全没有忘记。那是极具震撼的时刻。
我想,我们当中一些年轻的听众大概连葛培理是谁都不知道,对吧?我记得前不久跟人聊天,他们真的不知道葛培理是谁。我心想,“天啊,怎么会这样?”葛培理是20世纪家喻户晓的福音派领袖。
而那个只有14岁,见识不多、稚气未脱的我以为,基督教的未来全在乎葛培理还在不在。所以,我完全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惧怕。如果这些有影响力的领袖都一个个离开舞台,以圣经为根基的福音派教会还能有生机蓬勃的未来吗?
当然,我以为我可以用现在新一代年轻人的一些数据来作安慰。我想我可以这么做。但我以为,为得到更深的鼓励,还是引用五段相关的经文更好。
第一,耶稣永不改变。
希伯来书作者告诉我们,“你们要记念那些领导过你们,把上帝的道传给你们的人;你们要观察他们一生的成果,要效法他们的信心”(来13:7,新译本,下同)。你知道紧接着这节经文,也就是要“记念那些领导过你们的人”,作者说的是什么吗?作者紧接着说,“耶稣基督昨天、今天、一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来13:8)。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作呢?他为什么要补上这样一句话呢?在吩咐众人记得曾经的领袖,效法他们的信心以后,他为什么紧接着要提及这件事呢?显然,这是为了缓解人们看见领袖离世后的惧怕——他们当时肯定是害怕的。《希伯来书》13:7这里用的是过去式。这意味着,总有一天,这些牧养我们、满足我们需要的领袖会离开。为减轻我们的担忧,作者说,“别忘了,耶稣可一直都在那里,他永不改变。他会完成必要的工作。”
第二,上帝为他自己保守他的百姓。
以利亚看见以色列的光景而灰心绝望后,说:我为耶和华万军的上帝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拆毁了你的祭坛,用刀杀死了你的众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在寻索,要取去我的性命。(王上19:10)
使徒保罗再度提起过以利亚这番灰心的话。他在《罗马书》第11章中提出一个问题。即,在他那个时代,上帝是否也弃绝了他的百姓,就如同以利亚认为,以色列已经病入膏肓,没有解药了。保罗说,“但上帝怎样回答他呢?‘我为自己留下了七千人,是没有向巴力屈膝的’”(罗11:4)。保罗因此得出结论说,“因此,现在也是这样,按着恩典的拣选,还有剩下的余数”(罗11:5)。
这里关键的词是,“我为自己”。所以,上帝绝不会对他百姓的命运听之任之,任由命运、人类历史或领袖的更迭来摆布它。基督徒领袖也包括其中。他必保守他的百姓。
第三,敬虔的领袖来自上帝。
基督教会中的敬虔领袖,是基督赐给教会的礼物。这些是基督,是基督给教会的恩典,而非历史、命运或教会本身的恩宠。基督赐下领袖。这些领袖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是基督的安排,而不仅仅是人的作为。
所以,基督“赐”下牧养的和教导的,为要装备圣徒(弗4:11)。长老们要为自己和全群谨慎,因为是“圣灵……立你们为全群的监督”——希腊文是etheto,这个词来自tithēmi,意思是“放置、按立”(徒20:28)。这是圣灵的工作,不是人作的。
保罗在《歌罗西书》4:17说,“你们要对亚基布说:‘你要留心在主里领受的职分,好把它完成’”。这个职分来自主。耶稣在《路加福音》12:42说,“谁是那忠心精明的管家,被主人指派管理家里的仆人,按时分粮呢?”是主安排管家来照看他的家。这不只是人的作为,也不只是历史的更迭。是掌管历史的主亲自指派领袖。
所以,我们要扮演的角色在《马太福音》9:37-38,“庄稼多,工人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他的庄稼”。这是我们应当祷告的。看到这节经文,我们往往想到的只是宣教。但是,这节经文也意味着,任何时候,我们只要看到收割和教会成长的可能,就应当为之祷告。
第四,基督保守他的教会。
耶稣在《马太福音》16:18中说,“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门不能胜过他”。因此,教会最终的力量与是否得蒙保守,来自基督主权的旨意。不是教会的领袖决定,而是基督亲自决定,是基督使用领袖、兴起领袖。我们必须牢记,永远注目基督。
第五,上帝可以从意料不到的地方兴起领袖。
如果我们读以色列的列王历史,可能会格外留意到一件事。那就是,这些君王是否忠心,而他们的忠心与父辈是否忠心并不是必然相连的。换句话说,一个恶王完全可能生出一个好儿子。而一个好王也可能生出恶子。所以,犹大君王的敬虔血脉,可能不是连续的。
你听到这里,可能会感到忧伤,因为我把这个规律也应用在福音派教会中。但是,上帝掌控这一切,要知道,这样的事过去已经频频出现了。因此,这意味着我们永远是能看见未来的。例如,约坦是个好王。他并非尽善尽美,但《列王纪下》15:34形容说,“他行耶和华看为正的事”。可他的儿子亚哈斯是个坏王。但亚哈斯的儿子希西家呢,又是个向上帝忠心的好网。但他的儿子以及孙子(玛拿西和亚们)全都是行恶的。等到亚门的儿子约西亚出现,出现的又是个好王。
这一切显明,上一代出现敬虔领袖,并不能保证下一代人一定是敬虔的。但或许另一方面的应用能带给我们更大的盼望。也就是:这一代出现不敬虔的领袖,也不表示下一代人必定会不敬虔。我在今天的教会就看见过这样的事。就在你认为敬虔忠心的领袖都无影无踪的时候,好领袖可能会突然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这正是上帝热心作的。想想看,这正是他选择亚伯拉罕与撒拉成为所有敬虔领袖祖宗的原因。因为从人看来,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亚伯拉罕已经老态龙钟,撒拉又不能生育。指望在这样的处境下,生出敬虔的子嗣,根本就是白日做梦——没有可能。但保罗清楚告诉我们,上帝在作什么,他知道上帝在作什么。保罗说,上帝应许亚伯拉罕,他是“叫死人得生命、使无变为有的上帝”(罗4:17)。就是这样。
所以,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结束今天关于领袖的话题。如果你四处张望,疑心重重地问:“接下来,还会有忠心的牧师和领袖吗?”你似乎看不见你所盼望的景象。请记得——上帝是从无中造有的上帝,他能使无变为有。
来源:本文选自渴慕神网站的1991期派博问答,由陈晨姐妹翻译。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