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篇:我们喜乐的根源是什么?(派博)
透过基督的面,清晰看见上帝以及最能完全享受他的人,会告诉我们这是怎样一种状态。爱德华兹热情洋溢地说过下面这番话。我们可以从中得以窥见他的灵魂以及福音的意义。
“那些有基督的人,也拥有了满足灵魂的福分。他们所得着的是最真实的安慰和快乐。灵魂在这里找着了真正的欢乐。不会因为意外或情境改变而变迁……人能最充分地使用它们的理解力……拥有基督的人远比其他人能得着更好、更丰盈的财富……更多的尊贵……与沉醉感官的人相比,他们的喜乐更美好。那喜乐远比这世上一流的美食家所能享受的更胜一筹。没有任何喜乐能与在基督之灵光照下所得来的喜乐相提并论,也没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我们看见基督的荣美,品尝他甘甜的爱。”
所以,耶稣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太5:8)。所以,大卫说,“有一件事我求过耶和华,我还要寻求;我要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里,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中求问”(诗27:4,新译本,下同)。对那些真正认识上帝的人而言,他们最大的渴望永远是看见上帝的荣美。
自我饥渴赞美,如同身体饥渴性爱
说这一切是为了表明,上帝的慈爱以及他的福音是彻彻底底“以上帝为中心”的。上帝爱我们,所以把他自己赐给我们,作我们的享受。福音之所以算是好消息,是因为它向我们宣告,上帝在基督里所给我们的,不只是上天堂,而是上帝自己。“凡越过基督的教训又不持守的,就没有上帝”(约贰9)福音最大的“好”在于,我们能永远地得着上帝,把他看为我们的至宝。
上帝这种以他自己为中心的爱,对堕落的人来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而对我们这些几十年来都浸泡在自尊自爱教导之下的人来说,尤为如此。在我们对爱的理解中,我们不自觉地把我们自己放在了中心。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非常看重我们,我们就自然感受到被爱。所以,要定义什么是爱,属人意的解释是,别人非常在意你。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觉得被爱,最大的原因是,备受关注的感受实在太好了。问题是,这种舒心感,完全是来自血气的,当中没有任何属灵的意义。要经历这样的“爱”,我们完全不需要作出任何改变。这样的爱是完全自然的。在我们堕落、灵魂沉睡的心灵中,这种爱的原则早就存在了。我们喜爱人的称赞和关注。它让我们感觉良好。我们的自我饥渴赞美,就如同身体饥渴性爱。
自然之爱的根基是我,而不是上帝。如果你很在意我,我就感觉被爱。因为我自己,才是我喜乐最终的根基。上帝不是。他本来应该成为我们喜乐的根基,但他不是。这正是没有重生的状态。我最深的喜乐,是从我自己来的。
没有重生的人如何寻求宗教
像这样没有重生状态的人,居然可能表现得有宗教信仰,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换言之,他们会加入教会、开始读经和参与许多宗教活动,但他们快乐的根源并没有改变。让他们感觉快乐的,仍是他们自己。他们喜乐的根基是自己。他们对爱的定义依旧是得到重视。他们就是带着这种对爱的理解来到教会。因此,但凡什么能满足他们这种受关注的需要,他们就能感觉到爱。一些教会的神学瑕疵是如此严重,他们甚至在纵容这种需要,而且美其名曰这是爱。
另一些教会可能不会滋长人渴求关注的需要。但是,没有重生的人可能凡事都是从这样的视角来理解的。因此,他们听见传道人提及上帝的爱,他们对此的理解就是,上帝非常看重他们。他们甚至可能对上帝有强烈的爱意,只要上帝许可他们以自己为他们快乐的来源。如果他们可以借着上帝高举自己,他们倒也乐意适当地高举上帝。如果上帝能够以人为中心,那他们倒也乐意从某种程度上,以上帝为中心。
伪善之乐如何以上帝为乐
所有这些都不是属灵的,而只是自然的血气之爱。这种状态往往难以察觉,因为人在称赞与拥护声中,能作许多了不得的善行。换言之,因为扭曲上帝的爱与上帝的福音,我们能够建立基督教的仿制品。大复兴时期后,五花八门的伪君子曾让爱德华兹头痛万分。下面是他的观察:
伪君子的欢乐与真圣徒的欢乐是……不同的。伪君子欢喜的是他自己;自我是他喜乐的首要根基。而真圣徒欢喜的是上帝……在真圣徒的心灵中,让他们首要欢喜的是关乎上帝的奇妙甘美之事。这是他们一切喜乐的源泉,也是他们所有快乐中最上等的喜乐……但伪君子的情感却是相反的:首先叫他们喜乐的……是他们得到了上帝看重;而在此基础上,上帝在他们眼中,似乎也算是有几分可爱。
因此,用爱德华兹的话说,我们甚至可能在还没有重生以前,也能把上帝看作是“有几分可爱”的。只要他还是仆役,为我们的自爱效劳,我们就看他是可爱的。如果他能高度重视我们,那我们也乐意,在有限的范围内,高度重视他。
我们会在随后的章节提到,上帝的确也非常看重我们。但问题出在,对没有重生的人来说,上帝看重他们,才是他们喜乐的来源。问题的焦点不在乎上帝到底会不会赞同,甚至称赞他的百姓(他当然会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喜乐的根源是什么?是我们自己,还是上帝?
重生:上帝用慈怜摧毁我们次等的喜乐
基督徒的重生是我们灵魂的属灵觉醒。在这觉醒中,我们开始把上帝的荣耀看作我们喜乐的根源。重生意味着在属灵上,我们开始明白,上帝爱我们,并非是从高天许可我们继续活在狂热的自爱中。上帝的爱,反倒使他要用慈怜,摧毁这病态的狂热。而摧毁本身不是目的。摧毁自爱,是为了容我们真正超自然地经历到上帝的爱——叫我们能以高举上帝本身为满足。
上帝的爱能奇妙地挪去我们里面的自我——我们原先喜乐的根基。替代自我的,是上帝的荣耀。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在今世所体会到的至高喜乐——那些与天上完美喜乐最为相似的欢愉,往往不是因为自我肯定,而是侍立在另一个华美的对象面前,忘却了自我。这样的奇妙经历往往少之又少。因为哪怕我们能陶醉于自身之外的某些奇异景象,我们仍会时不时关注自己或渴求自己能在其中扮演某些角色。
但是,我们都曾几分经历过那种忘我的喜乐。这多少能让我们知道,被上帝爱真正的意思。上帝最好的礼物不是赐给我们自尊自爱。那最棒的礼物是上帝自己——他要作我们永远的喜乐,这喜乐只有增添的份。接受上帝的爱,能叫我们欢喜快乐地离开顾影自怜的穿衣镜大厅,我们曾以为从那里能找到快乐。真愿我们能看见这一点。天国不是顾影自怜的地方。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吧。在天上,世间所有的受造物都变成了镜子,只是所有的镜子面向都调了45度。我们环顾四周,望向这些镜子,我们所瞥见的,只是上帝的影子。
上帝使用经文挪去帕子
但这种对爱的人本定义已经深入五脏六腑,很多人已经没办法从另外的视角来理解上帝的爱。没错。除非基督亲自挪去帕子,不然我们就无法看清真相——真正把上帝的荣耀看作我们的至宝。惟有他挪去帕子时,我们才真正能了悟,他爱我们是要把他自己给我们。而且我们不仅能明白,还能亲身经历到当中的真切。
上帝会使用很多方式挪去帕子,其中的一个方法是借着圣经。因此,让我们来借助一段经文明白这点。我发现,《约翰福音》中有很多经文都能挪去帕子,让我们看见上帝的爱是以他自己为中心的。其中一段经文出现在拉撒路的死和复活。
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姐姐马大的村庄。这马利亚就是后来用香膏抹主,并且用头发把主的脚擦干的那人;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姐妹二人派人到耶稣那里去,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使上帝的儿子因此得到荣耀。”耶稣向来爱马大和他的妹妹马利亚,以及拉撒路。(所以,)他听说拉撒路病了,仍然在原来的地方住了两天。(约11:1-6)
基督姗姗来迟的爱
在这段经文中,首先让人感觉怪异的是,耶稣并没有立即启程,及时赶到现场医治拉撒路。“他仍然在原来的地方住了两天”(第6节)。换句话说,他特意延迟了几天,直到拉撒路病逝。另一个让人惊愕的地方是,经文说,耶稣如此勾留,是出于他对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的爱。请特别注意第6节经文开头的“所以”二字(希腊文原文中有“所以”,中文圣经没有翻译出来——译注)。经文说,“耶稣向来爱马大和他的妹妹马利亚,以及拉撒路。所以……他仍然在原来的地方住了两天”。因此,耶稣眼睁睁看着拉撒路病逝,恰恰是因为他爱他和他的姐妹们。
该如何理解这样的爱呢?答案在第4节。耶稣告诉门徒,拉撒路生病的原因。他说,“这病不至于死,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使上帝的儿子因此得到荣耀”。耶稣早有一个计划。他要让拉撒路死去,好在随后叫他从死里复活。这是个代价高昂的计划。拉撒路必须经过死门关的折磨,而他的家人则不得不忍受整整四天阴阳相隔的悲痛。
但是,耶稣认为这代价是值得的。他的解释包括两部分。首先,让拉撒路死去,再叫他从死里复活,这么作的是为了彰显上帝和他儿子的荣耀。其次,用如此高昂的代价来显明他的荣耀,耶稣是在爱他们。我由此得出结论,耶稣爱拉撒路一家人的主要方式,是无论代价如何,都要用鲜活的方式来彰显他自己的荣耀。
基督奥妙难测的爱
耶稣眼睁睁看着拉撒路病逝,今天很多人都会质疑耶稣,认为他冷漠无情,缺少爱心。此外,他们还会再加上这个罪名。既然耶稣如此作的动机,是为彰显他自己的荣耀,那他必定是个又自大又虚荣的家伙。这显明在多少人的心中,上帝的荣耀远远比不上顺遂平安和没有苦痛的生活。对多数人来说,爱就意味着把人的价值与人的福祉放在最高点。因此,耶稣这样的行为竟然能称作是爱,这对他们是难以置信的。
可是,让我们从耶稣身上学习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及什么是我们真正的福祉。爱意味着无论代价如何,你都愿意帮助别人看见上帝在基督里的荣耀,并且永远享受这样的荣耀。爱会让我们把上帝居于中心。在这方面效法耶稣,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彰显我们的荣耀。效法意味着,我们会努力彰显他的荣耀。我们应当寻求耶稣以及父的荣耀。如果是用在耶稣身上,那么高举自己将是这世上最崇高的美德与爱行。因为他是上帝。所以,他能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就是启示他自己。至于我们,我们不是上帝。因此,把别人带到我们面前,作他们快乐的根基,我们不是在爱人。我们这么作,是在残忍地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爱意味着帮助别人永远地看见基督,以基督为乐。
基督如何借着高举他自己的祷告来爱我们
借着耶稣在《约翰福音》第17章中的祷告,我们知道,我们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耶稣在当中祈求上帝能够荣耀他,又祈求我们能够看见他的荣耀。我以为,耶稣如此为我们祷告,是因为他爱我们。他祷告,就是在把爱付诸行动。因此,和我们前面在第11章中所看见的内容一致,他祷告说,“父啊……求你荣耀你的儿子,让儿子也荣耀你……父啊,现在让我在你自己面前得着荣耀,就是在创世以前我与你同享的荣耀”(第1节,第5节)。
他对我们的爱,居然在祷告中表现为他自己要得着荣耀,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但对挪去人本帕子的人来说,这一点都不奇怪。这荣耀,正是我们被创造的原因。在基督里看见上帝的荣耀,是我们能得到的最昂贵的礼物,也是我们能享受到的最大快乐。把这个赐给我们,才是真正的爱。
耶稣在《约翰福音》第17:24中的祷告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一点。原来他为自己祈求得荣耀,是为了让我们能看见他的荣耀。“父啊,我在哪里,愿你赐给我的人,也和我同在哪里,让他们看见你赐给我的荣耀”。
所以,他在第1节为自己的荣耀祷告,是为了他能在第24节,为我们祷告,看见这荣耀。耶稣的爱催逼他为我们祷告,然后为我们受难。这不是要让我们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价值放在中心,而是要把他的荣耀放在中心。如此,我们才能看见这荣耀,并在永恒中永远享受着荣耀。这是福音之中,最大的福音。“父啊……愿(他们)……也和我同在……看见……我的荣耀”。这是耶稣爱我们的意思。神性的爱,不惜劳苦,甚至牺牲,是为了把那无限且永远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赐给我们:基督他自己。
二分法并非合理
当我们为福音狂热,也为上帝的爱欣喜之余,我们应当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觉得上帝爱我们,到底是因为他很看重我们,还是因为他不惜付上昂贵代价,在基督耶稣里耗尽心血,好叫我们能永远享受他?这个问题能揭露真相。
当然,这样的分类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这个问题,而错失本章的精髓。因为这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也是看重我们的。我所恳切祈求的不过是,这不应成为我们喜乐的最大根源。
来源:本文选自约翰·派博牧师的书籍《上帝就是福音》(God is the Gospel),由陈晨姐妹翻译。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