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写作三有
过去几年,不断有人问我,想要学习写作。实际上,我不是先学习写作,然后再写。我是先开始写,再开始学习写作。在开始写以前,我最重要的预备,就是读。
大三毕业,大四实习时,我去一家出版公司面试。我对面试官说,大学期间,我读了100多本课外读书。说完这句话,我就知道我应该被录取了。
入职以后,老板分配给我的工作依然是读和写。2013年到2014年,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每个月至少阅读10本书,写10篇读书报告。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阅读输入,就很难有写作输出。所以,如果您想成为一位作者,你首先要学习成为一位读者。作为读者阅读的经验,会帮助您成为更好的作者。
因此,在写作以前,我会把自己当作读者,去反复思考我想阅读什么样的内容?有些书,为什么我读到凌晨两三点还舍不得关灯?而另外一些书,我读四五分钟就开始犯困?
基本上,读者会喜欢阅读“三有”文章。哪“三有”呢?就是有用、有趣、有力。这也要求作者在写作时,特别关注自己的文章里是否有这“三有”。在这“三有”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用。所以我们先从有用讲起:
第一,有用。在一本不能说的书中,柴培尔牧师问读者,在你预备讲道时,你首先要想一想,台下的会众为什么要听你讲这篇道?如果你讲的内容,跟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也不能应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他们为什么要听你讲这篇道?
我觉得这是灵魂拷问。很多时候,台下的会众昏昏欲睡,这不能怪他们,只能怪台上的讲员总是讲那些天花乱坠的内容。
所以,写作时,一定要想清楚,你写的内容,对读者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那就不要写。这就像卖一个产品,你首先要说服自己,也要说服顾客,这个产品对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他们花金钱购买的。同样,写作时,你也要让他们相信,你写的文章,是值得他们花时间阅读的。因为这对他们有用,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提升。
第二,有趣。有趣,可以理解成有足够的幽默感,或者有丰富的细节描写。例如,在写上述文字时,我本来想写的内容是“为什么有些书你读得津津有味,有些书你读得味同嚼蜡?”后来,我想一想,这太没意思了。所以,我就把这段文字改成“有些书,为什么我读到凌晨两三点还舍不得关灯?而另外一些书,我读四五分钟就开始犯困?”
津津有味和味同嚼蜡是形容词,读起来不够有趣,也不够有画面感。但是,如果描写一个人读书读到凌晨两三点,我觉得会更有趣。如果描写一个人读书读到凌晨两三点还舍不得关灯,我会觉得更有趣,也更能给读者表达一本书的吸引力。我把它摘录出来,大家对比一下:
第一句:我读书读得津津有味。
第二句:我读书读到凌晨两三点还舍不得关灯。
你觉得哪句话更有趣?更能够让你体会这本书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读完第一句,我不会想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但是,读完第二句,我就比较想知道这本书的书名,并且买这本书。
我记得杨绛在一本书里说过,无论你是要形容一种情感,还是要表达一种感受,最好不要用形容词。例如,你要形容一个人很生气,你千万不要说他很生气,他特别生气,也不要说他怒气腾腾、他火冒三丈。比较好的方式,是你描述他的表情和动作,例如他脸涨得通红,瞪大了眼睛,握紧了拳头,开始大吼大叫。当然,如果你可以让人想起下面这张图片,你就成功了。
第三,有力。有力,可以理解为穿透力,也可以理解为扎心。在另外一本不能说的书里,司布真特别提醒讲员:“与其钉20颗钉子,每个钉子都钉不牢;不如就钉1颗钉子,钉得牢牢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文章没有力量,是因为我们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讲。结果,每一点都浅尝辄止,给大家留不下任何印象。有时候,听完一篇内容,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讲员每一点都讲得非常好,但是每一点我都没什么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容不够有力。
如果把写作比喻成钉钉子,那么你的每个句子都是铁锤的一锤。因此,即便有些句子非常优美,非常感动人心,但是如果不能锤到同一颗钉子上,你就应该果断放弃。锤不到钉子上的敲打是白费力气,写不到点子上的句子也是。这些只会消耗读者的注意力,让文章变得更苍白无力。
写作,就是将一个有用的观点,以有趣的方式,有力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里。如果你发现有哪些内容没有用、不够有趣,也不够有力,那么有时间的话,就需要重新改写。
最后,如果您是一位渴望学习写作的朋友,可以留言告诉我,这篇文章对您有用吗?
-1-300x300-1.jpg)

留言
匿名 / 8天前
谢谢林健弟兄,这篇文章对我很有用,我正好刚刚毕业两年,想要在与写作有关的行业就业。另外我觉得,您发的这十篇相比较于每天上午的那些,我都更加喜欢读着十篇😂
匿名 / 8天前
这里我要抄笔记了😁
匿名 / 8天前
很有用,谢谢
匿名 / 7天前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