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十九世纪,英国有位非常著名的讲道人。他的名字叫司布真,享有“讲道王子”的美誉。他的讲道集,至今在牧养着许多神的百姓。
年轻的司布真,有个爱好,就是抽雪茄。他有很大的烟瘾,甚至在讲道的时候都叼着雪茄。很多人对此非常反感,并提出质疑。然而,司布真却十分傲慢地说:“你们要做我所讲的,而不是做我所做的。”
当时,司布真实在太有名了。牧师讲道叼着雪茄也足够有吸引力。于是,有家烟草公司就借着司布真在讲道时抽烟的画像来做广告,广告词说:“司布真抽得是本厂生产的雪茄,他才有灵感讲出感人妙道。”
这件事让许多人跌倒。每当有父母劝孩子戒烟,他们总会无动于衷地回答说:“司布真也抽烟。”
当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荣耀神,不造就人,反而使人跌倒时,司布真痛哭流涕,从此再也不抽一根雪茄。
司布真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只要与罪无关,为了使别人得益处,我们需要舍弃自己的主张、爱好、习惯和看法。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你愿意为他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你愿意为他调整你的吃菜口味,你愿意为他改变你的目标和计划。
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
在《哥林多前书》第10章,保罗劝哥林多教会说:“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10:24)
紧接着,他又继续说:“我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林前10:33)
在哥林多教会,有很多人一直活在爱自己,求自己益处,丝毫不顾别人的光景中。例如,在吃肉的问题上,有些人随意吃肉,却不顾及那些对献过祭的肉有排斥,有担心的弟兄姐妹。在圣餐的问题上,有些人大吃大喝,却不顾及那些忍饥挨饿的弟兄姐妹。在婚嫁的问题上,有些人只顾着自己的情欲,娶了自己的后母,也不在乎别人会不会因此跌倒。
在《炼爱》这本书里,作者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牺牲自己的利益,优先考虑别人的需要,那么,你的自私可能比你愿意承认的还要严重。”我们不妨尝试着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我真的为其他人着想吗?
第二,我想让别人感受到我的爱吗?
第三,别人相信我总是以他的利益为重吗?
第四,别人觉得我是先为自己打算的人吗?
如果别人真的相信我们爱他,以他的利益为重,那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必定更容易让人信服。我们在劝勉对方的时候,必定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问题是,为自己而活的人太多,不求自己利益的人太少。因此,保罗极力劝勉哥林多教会,也劝勉我们每一个人:不要为了自己的益处而活,乃要为别人的益处而活。
我们都知道,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问题是,为什么常常活不出来?我们活出这种爱的能力从何而来?
活出这种爱的能力
在《哥林多前书》第11章,保罗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爱的能力,首先不是靠自己的努力,乃是靠认识耶稣基督的作为。
基督教,首先不是强调你要竭尽全力地爱人。基督教,首先强调的是,你是一个被创造天地的主竭尽全力爱过的人。只有我们被这种爱深深地感动和激励,我们才有能力活出一种充满爱,不求自己益处的生活。
耶稣,他为我们道成肉身在冰冷的马槽,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耶稣,他在地上奔波劳碌,没有枕头的地方,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耶稣,他被众人羞辱,头戴荆棘冠冕,鲜血淋淋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
从“卑贱”的出生,到“屈辱”的死亡,耶稣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把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当我们认识这种至深的爱,我们就有能力活出一种充满爱,不求自己益处的生活。
在《路加福音》第7章,有位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吃饭。西门显然很有钱,但是他甚至都没有给耶稣水洗脚。那个有罪的女人显然不富有,但是她却打破香膏抹耶稣的脚。
为什么西门做不到的事情,那个有罪的女人毫不费力就可以活出来?耶稣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她经历的恩免更多。”更多经历主的救恩,是我们爱的能力所在。愿我们更多默想主耶稣的救恩,经历主耶稣的救恩。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