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真实的信心,让我不再忧愁
《约翰福音》第13章,关于门徒,耶稣说了两个预言。
第一个预言,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约13:21)
第二个预言,耶稣对彼得说:“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约13:38)
耶稣总共就带了十二个门徒。结果,有一个人要卖他,还有一个人要否认他。耶稣现在心情如何?圣经说:“耶稣说了这话,就心里忧愁。”(约13:21)
面对忧愁的耶稣,十二个门徒在做什么?他们似乎没有想到耶稣也会忧愁。相反,他们在忧愁自己的忧愁。如果说耶稣是依着神的意思忧愁,那么门徒则更像是依着自己的意思忧愁。
门徒为什么忧愁?因为他们知道,耶稣就要离开了。耶稣离开,意味着他们跟随耶稣想要做左臣右相的梦想破灭了。对犹大来说,耶稣离开,意味着他想要做财政大臣的梦想破灭了。
面对陷入自己忧愁的门徒,耶稣放下自己的忧愁,反过来安慰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约14:1)
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缺乏坚定的信心,就会带来忧愁。而克服忧愁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对神的信心。
我们常常以为,一个人忧愁,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一个人忧愁,是因为他没有合适的配偶;一个人忧愁,是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一个人忧愁,是因为他目前遭遇了些许艰难。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一个人忧愁,首先不是因为环境,而是因为他对神缺乏信心。不是环境带来人的忧愁,而是环境暴露了人心里不够信神的真实光景。
在《属灵的秘诀:戴德生信心之旅》中,戴德生说他也曾心里忧愁。当时,他在上海传教,孤苦伶仃。差会的薪酬,根本不够他日常生活开支。最后,他只能用信用状借贷,以救燃眉之急。然而,伦敦方面的差会仍然没有答复是否会支付这些账单。
这时,戴德生听闻一位苏格兰医生带着妻儿乘船离开英国,要来中国和他合作。问题是,戴德生自己都负债生活,怎么可能再为那位苏格兰医生家庭租房子,并且帮助他们在上海落脚?戴德生心里充满忧愁。
后来,戴德生转眼不看环境,而是进入更深的祷告。他后来写信给他妹妹说:“我挖空心里找房子,可惜却是徒劳无功。于是我把这事放在祷告里,让主完全掌管,如今我心里平静多了。”
戴德生忧愁,是因为没钱。戴德生不再忧愁,不是因为他有钱了,而是因为他将自己忧愁的事完全交托给主,让主来掌权。这就是信心。
在《撒母耳记上》第一章,哈拿因为没有儿子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撒上1:10)祷告完了,圣经描述哈拿就“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撒上1:18)
哈拿忧愁,是因为没有儿子。哈拿不再忧愁,不是因为他有儿子了,而是因为她将自己忧愁的事完全交托给主,让主来掌权。这就是信心。
换言之,环境虽然引发人心里的忧愁。但是,解决忧愁的终极方法,却不是改变环境,而是在祷告中建立自己对神的信心。
这就是耶稣所要表达的意思。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约14:1)相信神,相信耶稣,能够让门徒的心里不要忧愁。同样,相信神,也能够让我们的心里不再忧愁。
曾经,我在北京工作,月收入2000,每个月要交1000的房租,除去奉献,一个月最多留下800元作为生活费用。但那时,我在教会被牧养,我对神有信心,因此充满喜乐。
后来,我收入至少翻了五倍,但是我依然担心目前的薪酬无法供应我的生活需要。我会想,万一我生病怎么办?万一我父母生病怎么办?万一我失去这份工作怎么办?
信心,让我收入很低的时候,依然可以喜乐。缺乏信心,让我收入不断增加的时候,依然充满忧愁。经历这么多事情,我越来越相信一件事:最终让我忧愁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环境,而是我对神缺乏信心。
因此,每当发现自己忧愁的时候,我就反思自己的灵命状况,是否已经对神越来越没有信心。答案总是肯定的。忧愁,是因为自己缺乏信心。所以,在忧愁中,我也不那么祈求神改变环境,而是祈求神让我可以交托,让我对他越来越有信心。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