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在基督里,找着真正的盼望
中秋月圆之夜,五个孩子一起赏月。他们对着井中的月亮,充满赞叹。突然,有个小孩往井水里扔了一块石子。瞬间,井中那个又圆又亮的月亮变得支离破碎。
紧接着,最小的弟弟“哇”一声哭出来,拽着哥哥的衣服说:“哥哥,哥哥,月亮不见了。”
于是,哥哥指了指天上的圆月说:“你看天上,真正的月亮并没有消失,它还在天上挂着呢。”
当最小的弟弟抬头仰望的时候,他不再哭泣,开始破涕而笑。
在圣经中,无论是祭司、先知还是君王,他们就像井中的圆月,有时能反映天上圆月的样子,有时则是支离破碎的。
当井中的圆月变得支离破碎,我们是变得哀伤、哭泣、软弱,还是依然带着信心和盼望,取决于我们的目光是看向井中的月亮,还是天上那真正的月亮。
在《撒母耳记上》第2章,祭司以利“尊重儿子过于尊重耶和华”,因此无法彰显神的形象。
在《撒母耳记上》第15章,君王扫罗“屡次违背神的诫命,并不悔改”,因此也无法彰显神的形象。
当看到这些“井中的圆月”变得支离破碎,撒母耳充满了忧伤。他已经年老,自己的两个儿子也不太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好不容易有个君王出来,这个君王又爱自己胜过爱神,并不遵行耶和华的命令。
每每想起这些,撒母耳就感到忧伤,无法释怀。撒母耳的忧伤似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在《撒母耳记上》16章开头,上帝对撒母耳说:“我既厌弃扫罗作以色列的王,你为他悲伤要到几时呢?”(撒上16:1)
撒母耳的悲伤,源于他只低头关注人的失败,却忽略抬头仰望神的大能。《撒母耳记上》16章告诉我们,虽然扫罗失败了,但神对他百姓的救赎之功工仍在向前推进。
换言之,即使在黑暗困苦的人生境况中,神仍呼召他的百姓转离沮丧和失望,因人虽失败,神却一直在作工。
在撒母耳充满悲伤之时,上帝对他说:“你将膏油盛满了角,我差遣你往伯利恒人耶西那里去;因为我在他众子之内,预定一个作王的。”(撒上16:1)
扫罗王的失败,并不代表以色列的终结。在上帝厌弃扫罗作王的时候,上帝已经为他预备了一个合他心意的大卫作以色列的王。(徒13:22)
在有些教会,牧师不忠心,会众不热心,我们似乎看不到一点儿希望。在沮丧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我们关注井中的月亮,就是这地上发生的事情,我们会活在持续的沮丧和悲伤中。但是,当我们抬头仰望那天上的圆月,就是神他自己的救赎之工,这会带给我们全新的喜乐和盼望。因为真正的救赎已经发生,并且果效将持续到永远。
曾经,上帝借着一位合他心意的大卫王,带领撒母耳走出悲伤,走向盼望。如今,上帝也借着一位合他心意的耶稣作我们的王,带领我们走出一切的无助、沮丧和悲伤。
大卫作以色列的王,还有许多欠缺。他虽然带领以色列人战胜非利士人,但最后他自己也犯罪,致使百姓活在神的击打中。
但是,耶稣作我们的王,却是完美的。大卫作王,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以色列人在服侍他。但是,耶稣作王,却是一直在服侍我们。正如《马太福音》第20章所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
耶稣作王,为要服侍我们。服侍到什么地步?服侍到献出他自己的生命。他为我们舍命,就是代替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最终的救赎。
在圣经中,无论是约瑟对雅各家的救赎,摩西和大卫对以色列人的救赎,他们的救赎都是极其有限,也是极其短暂的。但是,耶稣的救赎,却是完全的,是可以持续到永远的。
因此,在每一处人的失败中,我们都应该看到,这只不过是井中的月亮。井中月亮的破碎,不应该使我们陷入过度的悲伤,反倒应该驱使我们抬头仰望天上那真正的圆月——耶稣基督的救赎。
愿我们都在耶稣基督的救赎中找到真正的喜乐和盼望。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