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天:为什么你不能饶恕别人?(太18章)
当别人得罪我,为什么我总是耿耿于怀,不能释怀?
当别人得罪我,为什么我总是苦毒抱怨,甚至伺机报复?
有人说,这是因为得罪我的人太无耻、太下作,不配得到饶恕。
有人说,这是因为被得罪的人受到的伤害太大,还不能做到完全饶恕。
然而,马太福音第18章告诉我们:一个人无法饶恕别人,是因为他对救恩的经历太匮乏。因此,解决不饶恕的问题,不是刻意逃避,不是刻意忘记,而是增加自己对救恩的认识和经历。
关于饶恕,当时所有文士和拉比的教训是:如果有人得罪你一次,饶恕他;得罪你两次,饶恕他;得罪你三次,那就不配饶恕了。
彼得似乎想要显示自己的属灵,就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太18:21)
没想到,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2)
彼得以为自己的想法已经足够属灵,没想到耶稣的要求竟然更高。“七”在圣经里代表完全 。耶稣的意思不是要彼得饶恕490次,然后就可以不饶恕了。耶稣的意思是要彼得一直饶恕,完全饶恕。
这样的饶恕谁能做得到呢?
有人得罪我们一次,我们尚且铭记在心。我们怎么能够一直饶恕那个一直得罪我们的人呢?
提到得罪,被得罪的人总是会想到那个得罪他的人有多么坏,多么邪恶。同时,被得罪的人也会想到自己有多么善良,多么委屈。
但是,被得罪的人,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本身也是那个得罪别人的人。而且,他得罪的不是某个无关紧要的人,他得罪的是万军之耶和华。他得罪的频率也不是一次两次,他可能每天都在得罪耶和华。
所以,解决不饶恕的问题,不是先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需要去饶恕的受害者,而是先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被饶恕的施害者。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得罪上帝,而上帝每天都在赦免我们。
关于如何饶恕,耶稣也是如此教导彼得。他对彼得说:“天国好像一个王和他仆人算账。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那仆人的主动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太18:23~27)
一千万银子,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250年的工资。这是这个欠债的仆人,倾其一生,倾尽所有也无法偿还的。
解经家认为,一千万银子,指的是罪。我们每天都在得罪神,我们靠着我们努力没办法解决罪。我们欠上帝的,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然而,上帝就像故事中的主人一样,动了慈心,把我们释放了,免了我们的债。
结果,怎么样?这个被赦免的仆人会充满感恩吗?这个被赦免的仆人会立志为主人而活吗?答案是没有。
接下来的经文告诉我们:“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太18:28~30)
十两银子,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100天的工资,这是绝对有可能还清的。但是,这个仆人却不肯赦免他同伴的债,为什么?
因为他心里没有爱,他心里没有感恩。主人对他的赦免,并没有在他心里泛起任何涟漪。主人的赦免,对他来说,似乎从未曾发生过一样。这是这个仆人对救恩的反应。
耶稣借着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这个仆人不能饶恕他的同伴,不是因为他已经穷困潦到没有这十两银子就不能度日,也不是因为他的同伴欠他太多的钱。这个仆人不能饶恕他的同伴,是因为他对救恩缺乏认识,更缺乏经历。
换言之,当这个仆人被赦免以后,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个被赦免的欠债者。恰恰相反,从头到尾,他都认为自己是被得罪的,被欠债的受害者。因此,他觉得自己应该受到安慰,受到补偿,而不是去安慰和饶恕别人。
在教会里,当其他弟兄姊妹得罪你,你首先觉得自己是被赦免的罪人?还是首先觉得自己是被得罪的好人?
如果你没有常常让自己回到福音里,回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对你的赦免里,你就不太可能从心底里饶恕你的弟兄。
或许,你可以靠着你的能力饶恕你的弟兄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如彼得所说达到七次。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失去这种“饶恕”的能力。
因为,真正的饶恕,不是从你而来,而是从赦免你的主而来。真正的饶恕,不是靠你咬牙坚持做到的。真正的饶恕,是通过你不断默想主的救恩做到的。前者的饶恕,只会让你感到越来越痛苦。但是,从救恩而来的饶恕,却会让你感到越来越平安和喜乐。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