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我们不理解耶稣的爱
在小区池塘边,一个中年人,带着两岁多的小女孩在玩耍。玩过一阵后,中年人故意开始刷手机,任由小女孩自己一个人玩耍。
突然,扑通一声响起。小女孩掉进池塘,湿透了衣服,放声大哭。于是,中年人不紧不慢地抱着小女孩回家洗澡换衣服。
回到家,中年人被数落了一通。他的妻子和女儿埋怨说:“你是怎么当爷爷的?带孙女玩,都能玩到池塘里…”然而,中年人继续不紧不慢地说:“我是故意让她掉进池塘里的。”
这个中年人是我的牧师。这段故事,是他在某次讲道中引用的生活见证。在他的故事里,我看到两种不同的爱。第一种爱,是尽可能避免让孩子受伤;第二种爱,是帮助孩子在受伤中成长。
两种爱都很好。不过,大部分人都是第一种爱有余,第二种爱不足。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以为:爱,就是把一个人保护得很好,不让他生病,不让他受伤。其实,爱,也意味着让一个人生病,让一个人受伤。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成长。
在《约翰福音》第11章,圣经反复告诉我们耶稣对拉撒路的爱。
当拉撒路生病时,有人来见耶稣,对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约11:3)紧接着,圣经继续告诉我们:“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约11:5)
耶稣对拉撒路的爱毋庸置疑。那么,当耶稣听见拉撒路病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圣经说:“耶稣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约11:6)
拉撒路的病,不是小病,乃是重病。并且,这个病最终能要了拉撒路的病。而且,耶稣目前貌似也没啥紧急的事。他为什么要等两天?
如果耶稣真的爱拉撒路,他听到拉撒路重病,就应该马不停蹄去见拉撒路对吗?如果耶稣对拉撒路的重病没什么反应,也不着急,也不行动,那就代表耶稣根本不爱拉撒路!
这是我们的想法。当我们处于极大的艰难中,我们向上帝呼求。我们以为,如果上帝爱我们,上帝就一定会垂听我们的祷告。如果上帝没有垂听我们的祷告,那就说明上帝不爱我们。
然而,在圣经里,耶稣爱拉撒路,和耶稣让拉撒路进入死亡这两件事并不冲突。耶稣爱拉撒路,并不是让拉撒路不生病,不被埋葬。耶稣爱拉撒路,是允许拉撒路生病,允许拉撒路被埋葬。
有时候,我们不理解耶稣的爱。我们以为耶稣的爱只有第一种,殊不知耶稣常常用第二种爱来爱我们。
马大不理解耶稣的爱。因此,她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11:21)
马利亚也不理解耶稣的爱。因此,她也对耶稣说:“主啊, 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11:32)
至始至终,马大和马利亚想得都是拉撒路可以不死。她们处于极大的悲伤中,忘记了耶稣曾经对她们所说过的话。耶稣曾经对她们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约11:4)然而,她们却忘记了。
当耶稣来到拉撒路的坟前,就对着坟墓说:“拉撒路出来!”(约11:43)于是,拉撒路“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约11:44)
这就是耶稣对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的爱。耶稣不是通过让拉撒路病得医治来爱他们。耶稣乃是通过让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来爱他们。第二种爱,更能够坚固他们的信心。
耶稣这样的爱,带给他所爱的人更加坚固的信心,却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当犹太人的领袖看见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影响力越发增加以后,他们就更加坚定地要杀死耶稣。圣经说:“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约11:53)
终极而言,耶稣对拉撒路的爱,是以他的死为代价的。他虽然复活了拉撒路,却也因此让自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拉撒路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我们曾经都死在罪恶过犯中,是耶稣,他使我们活过来。我们能够从罪的死亡和审判中活过来,是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担当了罪的死亡和审判。
为了我们能够复活,耶稣连自己的命都愿意舍掉。那么,在今世遇到艰难或痛苦时,我们怎能怀疑神对我们的爱?岂不知,耶稣是在用一种更深厚,对我们更有益处的方式来爱我们。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