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耶稣,最“糟糕”的传道人
假设有两个人开布道会。每场布道会,都有1000人参加。
第一个人开布道会,1000人中,有800人决志受洗。
第二个人开布道会,1000人中,有800人中途离开。
你觉得哪个人开的布道会比较成功?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第一个。
在潜意识里,我们习惯用布道的结果,而不是用布道的过程来衡量一个人布道是否成功。我们喜欢问一个人传福音有多少人受洗,而不喜欢问一个人是怎样传福音的。
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我们轻易地认为:“不管讲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使人决志受洗的,就是好内容,好方法。”殊不知,我们做神的事,一定要使用神的方法。
现在很多跟传福音有关的讲道和书籍,都是教你怎么使人决志受洗的,而不是教你怎么正确传讲福音的。
因此,你会发现有很多传福音的人,他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是福音;教会里也有不少受洗多年的弟兄姊妹,当我问他们“福音是什么?”,他们的回应常常是困惑和不解。
这就是实用主义带给教会的影响。我们只在乎有没有人相信福音,却根本不在乎他们相信一个什么样的福音。
按照这种思路,在很多看来,耶稣,大概是最糟糕的传道人。因为耶稣不传福音,还有很多人跟随他。但是,只要耶稣开始传福音,众人就相继离开他。
在《约翰福音》第6章,耶稣讲完道以后,使徒约翰告诉我们:“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6:66)
《约翰福音》第6章开头,耶稣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结果越来越多人跟随他。
《约翰福音》第6章结尾,耶稣讲完道以后,原先跟随他的人,都慢慢地离开他,不再和他同行。
这就好比一个300人的教会聘请主任牧师。这个牧师讲一次道,教会就剩下150人;讲两次道,教会就剩下80人;讲三次道,教会就剩下40人;等他讲第五次道,教会最后就剩下12人。
在人看来,耶稣布道可谓极其失败。问题是,耶稣讲了什么内容,导致这么多跋山涉水来跟随他的慕道友相继离开?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约6:48~51)
耶稣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所有跟随他的人:他,才是那真正的吗哪。所有人,只有借着他,才能真正得救。在很多“聪明人”看来,耶稣这是在自寻死路。哪怕当时的宗教领袖不逼迫他,罗马政府肯定也要逼迫他。
众人跟随耶稣,目的几乎都是属世的。他们有的为吃饼得饱跟随耶稣,他们有的为政治理想跟随耶稣,他们有的为病得医治跟随耶稣。总之,他们跟随耶稣,都是为了满足他们今生的理想,而不是为了得生命。
众人想要的,耶稣说,他不能一直给他们;但是,耶稣想要给他们的,众人却一直不要。若有人不愿意放弃自己想要的,进而寻求耶稣给他的,这人几乎不可能真正跟随主。
当耶稣不愿意满足众人期待的时候,他只能离开众人。《约翰福音》告诉我们:“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约6:15)耶稣“又”退到山上,表明耶稣不止一次想离开这群人。
当众人的期待在耶稣那里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也只能离开耶稣。这就是《约翰福音》结尾告诉我们的:“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6:66)
现在的布道策略告诉我们:要研究慕道友的心理,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想方设法留住他们。但是,耶稣却不吃这一套。耶稣在这里所做的,不是要满足众人的期待,而是要调整众人的期待。耶稣希望所有跟随他的人,不要把期待放在今世的生活上,而是把期待放在属灵的追求上。
在世人看来,耶稣,是最糟糕的传道人;但是,在上帝看来,耶稣,却是最成功的传道人。因为真正的成功,不是决志人数的增长;真正的成功,是忠心传讲神的话语。
当耶稣讲完道,几乎所有跟随他的人都离开了。最后,似乎只剩下十二个门徒。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离开吗?”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68)
这才是真正的跟随者。面对其他跟随者的离开,彼得并不灰心,也不沮丧。彼得坚定地相信,只有耶稣,能够带给人永生的盼望。
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跟随耶稣,我参加聚会,究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还是为了想要更深地认识耶稣,敬拜耶稣?
愿主的灵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动工,使我们真正开始跟随耶稣。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充满信心和盼望走十字架的路。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