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你等得不耐烦了吗?
瑞士心理学家贝特·萨勒曾做过一个与“延迟满足”相关的实验。他对一群四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你现在就可以拿一块糖离开。”
12年以后,萨勒发现,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充满信心。但是,那些选择马上吃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神经质、好惹是生非、任性、顶不住挫折。
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孩子,若能够学会“延迟满足”,对他今后的性格培养和事业成功,都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问题是,我们都不喜欢“延迟满足”。对于心里强烈的愿望,我们希望神即刻满足。对于迫切的代祷恳求,我们希望神马上垂听。我们总是希望越过那“20分钟”,让神马上满足我们的需要。
其实,这是一种惟我独尊的想法。我们希望神按照我们的时间表行事,表明我们心里,已经把自己当成神,而不是把神当成神。如果我们真把神当成神,我们会谦卑顺服他的时间表。
在《马可福音》第5章,有一个人,名字叫睚鲁。他见到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再三地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可5:23)
我们可以想象睚鲁此时的心情。他的小女儿快要死了,他一定希望耶稣赶紧去他家,医治他女儿。他一定希望,耶稣不是走着去他家,而是快跑着去他家。他一定希望,耶稣可以不要“耽延”,耶稣可以争分夺秒。
可是,在去睚鲁家的路上,耶稣突然停下了脚步。而且,耶稣停下脚步,不是为了医治一个病得更重的人,而是为了一个已经病得医治的人。
在行进的过程中,有一个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摸了耶稣的衣裳,病就得痊愈了。按常理,这位女人既然已经痊愈,耶稣就应该放下这件事,去做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就是去睚鲁家救他小女儿。
可是,耶稣偏偏没有。耶稣停下来,问门徒说“谁摸我的衣裳?”(可5:30)然后,他又花时间找这个女人。找着了,耶稣还不罢休。他还要对这个女人说话,他还要这个女人在公开的场合为他作见证,就是承认她是个血漏患者,并且分享她被耶稣医治的经过。
我们可以想象睚鲁此时的心情。他的小女儿快要死了,耶稣却在和门徒,和患血漏的女人谈论似乎无关紧要的事情。
论时间,睚鲁是先到的,应该先被医治;论病的严重程度,睚鲁的小女儿肯定更严重。血漏,是种慢性病,今天医治,明天医治,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睚鲁的小女儿快要死了,差几分钟可能就会丢掉性命,无法挽回。
问题是,为什么耶稣避重就轻,“故意耽延”,不着急去睚鲁家呢?答案是,他要让睚鲁和认识睚鲁的人,经历更大的神迹,得着更大的信心。
当耶稣“耽延”的时候,有人来跟睚鲁说“你的女儿死了。”(可5:35)这个消息对睚鲁来说,可谓五雷轰顶。听见这个消息,他大概已经变得心灰意冷了。经历耶稣“耽延”的挣扎,再经历“女儿已死”的噩耗,睚鲁大概很难对耶稣再产生信心。但是,耶稣却对她说:“不要怕,只要信!”(可5:36)
睚鲁可以相信,不是看见耶稣正在“耽延”,也不是看见“女儿已死”,而是要相信耶稣会将一个更大的恩典,更大的祝福赐给他。
如果耶稣没有“耽延”,众人经历得就是病得医治;耶稣的“耽延”,让病得医治,升级成为死人复活的神迹。耶稣“耽延”,虽然在过程中给睚鲁带来许多的挣扎、无奈、甚至怀疑。但是,最终他却给睚鲁带来更大的信心。
所有事情的发生,都让睚鲁认识到,他不是神。他不能让耶稣根据他的时间表做事,他必须看见耶稣的大能,并且让自己完全降服在耶稣的大能之下。
在一个越发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惟我独尊的时代里,我们特别需要耶稣的“耽延”。祷告没有即刻得到回应,愿望没有即刻得到满足,都在提醒我们“我不是神,耶稣才是神。”耶稣的“耽延”,能够除掉我们的傲慢,医治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疾病。
你正在催促耶稣吗?你等得不耐烦了吗?让他拉着你的手,做成他要做的工。他全然爱你。他知道他在做什么。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