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为什么你不能感恩?
每年感恩节,温州教会都有个传统,就是数恩。数恩,顾名思义,就是数算神在自己身上的恩典。借着数恩,我们重温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对我们的拯救,我们也感谢神在每日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带领。
然而,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向神感恩。每个人对感恩的理解不同,对感恩的经历不同,因此感恩的程度也不同。这都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感恩,这就显出他的生命出了极大的问题。
在《约翰福音》第5章,圣经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感恩,主要跟他对救恩缺乏真正的经历有关。
一个人,为什么会对救恩缺乏认识呢?这可能是因为他长期活在自我和律法主义当中。
一个长期活在自我中的人
在耶路撒冷圣殿的东北角,有一个门,叫做羊门。靠近羊门的地方,有一个池子,叫做毕士大。据说,天使会按时搅动这个池子里的水。水动以后,谁第一个跳下水,谁的疾病就能痊愈。
毕士大,是“怜悯之家”、“恩典之家”的意思。但是,在耶稣时代,毕士大成了一个没有怜悯、没有恩典的地方。
每个人似乎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天使搅动水池时,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跳下水,想要成为痊愈的那个人。
问题是,瞎眼的人不可能第一个跳下水,瘸腿的人不可能第一个跳下水,患病最重的人也不可能第一个跳下水。第一个跳下水的,永远是那些病情最轻,腿脚最方便的人。
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中,每个人似乎都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
在毕士大,有一个人,病了38年。耶稣看见了,就怜悯他,医治他。结果,他不仅没有感谢耶稣,反倒出卖耶稣。
他不能感恩,不会感恩,主要是因为他太以自我为中心。《约翰福音》用三节经文记载了这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第一,他只在乎自己病得医治,却不在乎使他病得医治的耶稣。
在《约翰福音》第5章,圣经说:“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约5:9)
我们花钱去医院看病,当医生给我们开完药,或动完手术,我们总要向他说声谢谢。这个被治好的人,没有花任何一分钱就痊愈了。但是,他似乎对耶稣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当痊愈以后,他只有两个行动。第一个行动是:拿起褥子;第二个行动是:走了。他甚至不愿花时间认识一下这个医治他的救命恩人。这说明他只在乎自己病得医治,却不在乎谁使他病得医治。
如果这个人只是普通的感冒或咳嗽,当他痊愈,没有任何感恩,我们还能理解。问题是,这个人患的病不是普通的感冒和咳嗽,而是已经患了38年,并且无人能治好的重症。如果这种情况都不能促使他感恩,那还有什么能使他感恩呢?
使徒约翰用这样的描述,告诉我们当时犹太人的光景。他们对于神的拣选,对于神的救恩,没有丝毫积极正面的回应。然而,耶稣还是怜悯他们。
第二,他只顾为自己辩解,却把责任推卸给耶稣。
耶稣治好这个患了38年重症的人,是在安息日。在《米示拿·论安息日》中,犹太拉比规定了39类不可做的工,最后一类就是将某物从一处移到另一处。
换言之,这个人在他”拿起褥子“的那一刻,就违背了当时安息日的规条。因此,有人来责备他:“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约5:10)然而,这个人却回答说:“那使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约5:11)
他这么说,是把责任推卸给耶稣。这不仅显明他软弱,还很自私。为了自己不被定罪,他宁愿让使他痊愈的耶稣被定罪。
第三,他只为自己谋利,却不在乎耶稣死活。
对于犯了安息日规条的人,犹太人总是想要惩戒他。因此,面对这个人的回答,他们依然不肯罢休。他们继续问这个人:“对你说拿褥子的是什么人?”(约5:12)这个人当然不知道是耶稣。因为他被治好以后,就管自己走了,并不关心是谁治好了他。
但是,当他知道那个人是耶稣以后,他竟然首先想得不是保护耶稣,而是出卖耶稣。在《约翰福音》第5章,圣经告诉我们:“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约5:15)
那个人完全可以将这件事敷衍过去,他为什么还要主动去找犹太人,出卖耶稣?有两种可能,他要么想让耶稣代替他接受“不守安息日规条”的惩罚,要么想在犹太人面前邀功,像犹大一样获得些微的利益。总之,当他在出卖耶稣的时候,如之前一样,他心里关注的始终是他自己。
在患病时,这个人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够痊愈;在痊愈后,这个人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不被定罪,能不能得到奖赏。对自我的关注,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看不见自己是怎样被爱的。
一个长期活在律法主义中的人
在毕士大的这个人,不仅是一个长期活在自我中的人,也是一个长期活在律法主义中的人。
对于毕士大这个患病的人来说,他患病是因为罪。因此,耶稣在治好他以后,对他说:“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约5:14)
然而,这个人似乎对自己的罪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这个人似乎也不在意自己会不会再犯罪。当耶稣告诉他“不要再犯罪”以后,这个人回头就把耶稣卖了。圣经说:“那人就去告诉犹太人,使他痊愈的是耶稣。”(约5:15)
在这个人心里,充满的是律法规条,而不是恩典怜悯。在那个缺乏恩典和怜悯的文化中,这个人似乎也很难体会什么是恩典和怜悯。
他患病38年,今日终于痊愈。然而,没有人为他的痊愈感到高兴;恰恰相反,可能有很多人因为他的痊愈感到嫉妒。还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关心他有没有患病,也不关心他有没有痊愈。他们关心的,只是他有没有做了安息日不可做的事。
在他痊愈以后,就有犹太人来问他:“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约5:10)其实他们更应该问的是:“是谁这么有怜悯和大能,能够使你痊愈?”
当时的犹太社会,充满了律法主义带给人的定罪。犹太人根本不在乎你是否痊愈,是否能够经历神的恩典。他们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犯了安息日的规条。
这个人,在过去38年的患病经历中,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他害怕触犯规条,也没有经历任何的恩典和怜悯。现在,耶稣的恩典和怜悯临到他,他却对恩典和怜悯失去了感知能力。这真是个悲剧。
如何面对不能感恩的人?
一个人不能感恩,主要是因为他对救恩缺乏真正的认识。他对救恩缺乏认识,很可能是因为他长期活在自我和律法主义中。面对这样的人,我们要如何帮助他经历恩典,而不是像犹太人一样继续给他定罪呢?
第一,不断向他讲述福音。
提摩太·凯勒牧师在《罪之深,恩之沉》这篇文章里说:“对罪的认识越深刻,在恩典中的喜乐就越丰盛。”
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的罪深到自己无法解决,深到必须承受地狱硫磺与火湖的审判,他才能真正认识到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恩典究竟有多么宝贵。因此,我们必须向他讲述耶稣是如何爱他的。
第二,向他分享感恩见证。
一个专注病得医治、功成名就的感恩见证,可能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自我。但是,一个真正的感恩见证,就是在犯罪中经历神的赦免,在艰难中经历神的安慰,在软弱中经历神的坚固,可能更容易帮助人看见神的恩典。
如果可以,你可以向他分享你的感恩见证,让你对神的感恩,可以引发他对神的感恩。
第三,爱他,为他祷告。
一个不知如何感恩的人,需要的可能不是责备和批判,而是更多的爱和代祷。当教会弟兄姊妹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时候,这会帮助看见神的爱,激发他们对神的感恩。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