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们当怎样行?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非常著名的一本书。有人认为,《忏悔录》这个书名翻译得很糟糕。因为忏悔,不是基督教用语,而是佛教用语。在佛教用语中,忏悔的意思,是对人揭露自己的过错,然后请求他的宽容。
忏悔,与悔改有巨大不同。忏悔,仅仅表达一个人认识自己的过错,寻求宽容。但是,悔改才真正表达出基督徒的生命重心:认识自己的罪,寻求耶稣宝血的洁净,并且转离罪恶归向神。
在论及悔改时,《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这样告诉我们:“一个罪人看到并觉悟到,他的罪不仅是危险的,也是污秽可憎的,是背乎神的圣洁本性和公义之律法的。既知道神在基督里施怜悯给悔改的人,他就为自己的罪忧伤并恨恶罪恶,甚至转离一切的罪恶而归向神,又立志尽力与神同行,遵守神的一切诫命。”
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悔改,不仅仅只是意识到自己的罪,并且向神认罪,寻求神的赦免这么简单。真正的悔改,还包括我们立志转离一切的罪恶,归向神。
换言之,当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的罪,他会开始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他会渴望知道“我当怎样行?”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使徒行传》第2章,圣经告诉我们五旬节圣灵降临,众人在听完彼得的讲道以后,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2:37)
在新约,路加写了两卷书,上卷是《路加福音》,下卷是《使徒行传》。这两卷书加起来,字数超过新约所有其他书卷的总和。因此,路加著作可谓是新约圣经的重中之重。
在上卷《路加福音》中,路加也非常强调,当一个人领受福音后,他不会停止于认罪和寻求赦免,而是会真正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这不是说我们要靠着行为得救,而是说得救以后,我们的行为一定会发生改变。
在《路加福音》第3章,施洗约翰在约旦河,宣讲悔改的洗礼。众人听见,觉得扎心,就对施洗约翰说:“这样,我们当做什么呢?”(路3:10)
“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2:37)“这样,我们当做什么呢?”(路3:10)这是当时众人听完讲道以后的回应。这和我们平时的听道有很大的不同。
当听到一篇扎心的讲道,我们会说:“这位传道人讲得真好。”当听到一篇扎心的讲道,我们会说:“这篇讲道对我很有帮助。”当听到一篇扎心的讲道,我们会感动,我们会流泪,我们会比以往更敬重我们的牧师。但是,离开教会以后,我们继续过着和以往一样的生活。
曾经,我在北京每周带领一个查经小组。现在,在我们自己家里,我也每周带领一次查经。有时候,有人会跟我说:“你讲得真好,对我很有帮助。”然而,常常令我忧伤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根本没有改变。他们以前怎样,现在依然怎样。甚至,在某三自教会,有些信徒周日白天去聚会,晚上在家打麻将,然后睡觉前求神赦免。周周如此,年年如此。
有位牧师,在服侍多年后也坦白说:“我看到信徒的生命并没有发生改变,他们只是来聚会,实际上很软弱。他们在工作中无法胜过试探,在家里也不能爱家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基督徒,在信主多年以后,生命依然很难发生改变?这可能跟我们太少传讲真正的悔改有关。真正的悔改,不只是你每周去教会参加聚会,也不只是你晚上跪在床前,流泪满面寻求耶稣的宝血洁净。真正的悔改,还包括你立志转离一切的罪恶归向神。
在路加著作中,众人无论听了施洗约翰的讲道,还是听了使徒彼得的讲道,他们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们当怎样行?”(徒2:37)接下来,路加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徒2:42~46)
我们要问问自己,在信主多年以后,在听完扎心的讲道以后,我如何回应神的话语?我会问“我当怎样行?”吗?还是我曾经追求金钱,现在依然追求金钱?我曾经不爱家人,现在依然不爱家人?我曾经性情暴躁,现在依然性情暴躁?
曾经,有个人听唐崇荣牧师的讲道信主以后,就非常盼望可以见到唐牧师。他想见唐牧师,惟一的原因,就是想问问他:“我可以怎样过圣洁的生活荣耀神?”这是他对神话语的回应,这也是当时众人对施洗约翰和使徒彼得传讲神话语的回应,愿这也成我们每一个人对神话语的回应。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