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你要过一种爱的生活
曾经,我们一直活在忐忑和不安中。每次去教会,我们都担心自己孩子哭闹,会引来众人异样的眼光。每次去教会,我们说话都要小心谨慎,生怕说了哪句“描述教会不好”的话,会惹来教会同工的问责。
在某次祷告会上,有位姐妹就描述了一下她的艰难,并请弟兄姐妹为她“可以更好地委身和融入教会”祷告。结果,祷告会结束,就有教会同工来找他丈夫说:“你妻子这样分享很不成熟。”意思是,让她丈夫转告她不要在公开场合分享负面的信息,特别是有关教会的。
我无法理解,对于一个深陷艰难的教会成员,教会为什么在听到她的代祷恳求以后,不是帮助她更好地委身教会,而是责备她不够成熟。
在《马可福音》第3章,似乎有一群人,他们不关注人能不能更好地敬拜神,也不关注人能不能更好地委身教会。他们的眼睛,跟监察摄像头一样,四处扫荡,以便能够发现别人的问题,揪住别人的把柄。
在《马可福音》第3章,圣经说:“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不治病,意思是要控告耶稣。”(可3:2)
首先,我们要注意,这件事情发生在会堂里,而不是会堂外。在会堂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面对这个一只手枯干的人,你发现众人都不爱他。
在会堂,在安息日,你发现众人中,没有人向这个人伸出援手。没有人关注这个人是否活在疼痛中,没有人关注这个人是否心里正经历巨大的煎熬,也没有人关注这个人是否爱神和顺服神。
那么,众人在关注什么?他们关注耶稣会不会犯安息日的规条。他们关注能不能借着这个事情控告耶稣。他们心里只有出于律法的对和错,却没有出于福音的爱和怜悯。
在当时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统治”下,大部分人似乎都活在一种忐忑和不安中。他们缺少从信仰来的自由和安慰,反倒是活在担心触犯规条的恐惧中。
在《约翰福音》第5章,有一个人在毕士大池子旁边,病了三十八年。在安息日,他被神治好以后,就拿起褥子起来走了。(约5:9)
但是,对于一个病了三十八年,并且得痊愈的人,你发现没有人和他一同庆祝,没有人为他感到高兴。只有一群人来责备他说:“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约5:10)
这是教会的悲哀。因为教会里充满各式各样“大儿子”一样的法利赛人,以致于那些像“小儿子”一样的浪子,在教会感受到的不是爱和怜悯,而是责备和排斥。
在会堂里,在安息日,耶稣的做法与众不同。比起众人的冷漠,耶稣怜悯这位枯干了一只手的人,他医治他。尽管耶稣知道他医治的后果,是引来更大的反对,更大的威胁,但是他依然医治了他。在耶稣医治完这个人以后,圣经就告诉我们:“法利赛人出去,同希律党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可3:6)
《马可福音》第3章开头告诉我们:一个人,心里若只有规条,却没有爱,他会很容易发怒。如果有人触犯规条,他就会怒火中烧。甚至,他会想要把那个触犯规条的人置之死地。若有人无法遵行律法,他们想得都是怎么责备和审判。他们很少会去思考,我可以怎么帮助那个人更好地遵行律法。
法利赛人只关注人要守安息日的规条,却忽略了安息日真正的目的,是要使那些受压制的得自由,疲惫的得更新,破碎的得修复。
然而,耶稣却不是如此。他不是关注各类要遵循的律法细节,而是活出律法背后的精意,就是爱神和爱人。耶稣在安息日医治那一只手枯干了的人,其实正合乎安息日的宗旨。
有位牧师说:“假悔改,会让你越来越自义,让你对那些行为不端的人越来越愤怒;但是,真悔改,却会让你越来越谦卑,让你对那些软弱、无助、悲伤的人,越来越充满爱和怜悯。”
法利赛人,就是那些假悔改的人,他们对触犯安息日规条的人,对犯罪的税吏和妓女,总是充满自义和愤怒。
然而,这些假悔改的法利赛人,才是耶稣真正责备的对象。面对这些法利赛人,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可3:5)
一种没有爱的生活,是让耶稣怒目注视的生活;一种没有爱的生活,也是让耶稣忧愁的生活。愿我们都可以脱离这种生活,去过一种爱的生活。“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