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向自己传福音
前几天,我们在小组学习《马太福音》第6章登山宝训耶稣对施舍、祷告和禁食的教导,一个姐妹问:是不是借着禁食,我们的祷告更可能被神接受呢?这个姐妹的困惑其实也是今天很多基督徒的困惑,因为我们多半都活在这样一种还没有释放的状态——好日子和坏日子的状态,这正是毕哲思在《恩典作王》这本书的宗旨。
毕哲思在全书开头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两种日子。在好日子中,我们早早起床读经、祷告,全人都被神话语吸引。我们感到昂首挺胸,圣灵充满。然后在白天某时,我们遇到一个慕道友,居然向我们询问关乎神的事。这时,我们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可以分享。
而在坏日子中,清晨的闹钟被我们按掉,我们不仅没能起床读经,甚至连祷告时间也没有,匆忙洗漱就去上班,一天当中也找不出多少时间思想关乎神的事。这时,同样是一位慕道友,来向我们询问神的事。我们结结巴巴地对答。
在两种日子中,哪一天我们更可能相信这位慕道友会信主呢?毕哲思的这个问题好像当头棒喝,因为我的答案与前文小组那位姐妹差不多,我也倾向相信:在我灵性高涨的日子,而不是在我的坏日子里,上帝更可能使用我。
毕哲思在全书开头即醒目写道:“你的日子再差,也绝不会差到神的恩典触摸不到的地步。而你最好的日子再好,也绝不会好到不需要神的恩典”。
多好才算好?毕哲思的回答是:只有在恩典里,回归恩典,我们才可能足够好。根据毕哲思的分析,好日子和坏日子的心理之所以很普遍,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基督徒以为,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从出生到未信是第一阶段,从信主那刻到死亡是第二阶段。而福音通常主要适用于前半个阶段。在后半阶段,也就是信主阶段,我们添加的是操练、圣洁、侍奉等门徒训练的内容。这实在是一种可悲的划分,因为福音是我们一切的起点和终点,而成圣更是要从福音开始。
可以说,毕哲思这本书是另一本关乎成圣(或属灵操练)的书,但是,与其他成圣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中反复提及“每天向自己传福音”,这个思路特别感动我。因为好日子若变多了,我们就容易变成法利赛人,为自己的“属灵业绩”沾沾自喜。而坏日子若是变多了,我们又容易被罪疚和自责的重担压垮。难怪乎毕哲思说:“每天向自己传福音,向住在我们里面自义的法利赛人和背负罪疚的罪人传讲。因为福音只给罪人,每天向自己传福音提醒自己,我们的确还是需要神恩典的罪人”。
一、与基督联合胜过罪的权势
说到罪,毕哲思的解释也是毫不含糊。不论何种罪,毕哲思说,最终都是在抵挡神的权柄。毕哲思这本书另外一点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对两处经文的阐释,让我对圣经豁然开朗。我认为一本好书,最终都是要帮助人对神话语有更多认识,以至于认识神自己,而《恩典作王》正是这样一本正统又实际的书。那么是哪两段经文因为这本书烙印在我脑海中呢?
首先,就是关乎罪的,在《罗马书》第6章第1-11节。毕哲思说,这段经文向我们解释向罪死是什么意思。保罗说我们是一群“向罪死”了的人(罗6:2)。一直以来,这个词都让我感到困惑,因为我常感觉自己在犯罪。原来,向罪死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换言之,不是靠着我们今天治死罪的程度来定义我们有没有向罪死(那是另外一个概念)。
毕哲思说:“这个死已经在过去发生了,不是我们应该作的,而是我们已经做成了的。每一个真信徒都已经向罪死了”。因此,重生意味着我们与基督联合。这个看起来只是有趣神学小品的教义,反倒是圣经中最激动人心的信息。我意识到,与基督联合,意味着基督是我们的联邦代表,他拯救我们脱离罪的刑罚,也拯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即保罗在第6节所说“罪身丧失机能”。
因此,这个教导在宣告基督徒的得胜。虽然我们依然会在与罪争战中失败,但只要想到与基督联合这个教导(向罪死),我们立即可以双目发光,脸颊通红地宣告:因为基督,我们已经得胜。
虽然向罪死是基于基督的工作,但我们也少不了治死罪的操练。所以,毕哲思也在书中提到抉择的操练。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活着都是一种抉择,而这些抉择积累多了,就会画出一张我们成圣的轨迹图。我对书中的一张图表影响深刻。每一天,我们是要选择说谎,还是诚实?自私还是不自私?生气还是原谅?骄傲还是谦卑?暴躁还是耐心?享受物质还是简朴?囤积还是慷慨?读到这里,我开始更多意识到我自己每天生活中的抉择并实际操练。
在这些抉择中,如果我们一再趋向罪(问句的前半段),就会越来越软弱,用彼得后书2章14节的话,我们是在一次次“训练自己选择贪婪”。而如果我们在抉择中一再趋向治死罪,那么我们对抗罪的肌肉也必定越来越发达。
二、影响没有中立
这本书影响我的第二处经文,出现在箴言第2章1-6节。就像每天生活所面临的抉择可能使我们或趋向罪,或趋向神,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也是一样。毕哲思特别提到,影响没有中立地带。我们花在世界上的时间多了,花在神话语的世界就必然会减少。因此,毕哲思毫不客气地指出,“光是每周听一两次三十分钟的信心是不够的。如果要在圣经的权柄下生活,我们必须天天浸润在经文中”。
请注意,是浸润、沉浸,泡在里面,一直洗澡。所以,毕哲思的阐释加深了我对诗篇第1篇以及箴言这部分经文的理解。毕哲思说,为了对抗世界、魔鬼和肉体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效法诗篇第1篇诗人的心态,这包括:他对神话语的态度(他“喜爱”神的律法)以及时间(他“昼夜”默想神的律法)。在研读圣经方面,根据箴言2章,毕哲思的解读是:勤奋和倚靠。这尤其激励我。因为我常为自己不能读懂希伯来文和希腊文而感到气馁,但是毕哲思的话告诉我:原来懂不懂原文或是神学学识的高地不是关键因素(当然也很重要),而是勤勉渴求,并不懈思想的态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箴言第2章说:“我儿,你若领受我的话语,存记我的命令……专心求聪明……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他,如搜求隐藏的珍宝”。这里所说的都是一种孜孜不倦、努力奋读的状态。当然,只靠我们的努力是徒劳的,以为对神话语的追求,永远离不开神主动的启示。所以,箴言第2章也提到:“呼求明哲,扬声求聪明”。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倚靠的态度。我们不仅要勤奋,也要倚靠神赐下圣灵的亮光。
显而易见,不论是抵挡罪、更多研读神的话语,还是祷告,所有这些属灵操练最终都必须回归恩典的福音。每天向自己传福音——惟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不论好日子还是坏日子,都不骄傲,也不气馁。因为“他(耶稣)在这世代的终结(末世),只显现一次,把自己作为祭品献上,好除掉罪”(来9:27)。恩典作王,每天向自己传福音,我们将能更自由地走上成圣的道路。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