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与隐晦 | 明白圣经系列9
我们继续来探讨释经原则这个系列,这能帮助我们对圣经有更成熟的了解。在今天的聚会中,我想做的是,多提出几个实用的原则。我们若要前后连贯地来了解圣经,就必须先精通这些原则。在上一次聚会中,我强调说我们如何处理历史叙述与教导文学之间的关联是很重要的。例如福音书与使徒书信之间的关联等等。上次我也有提到说我们要小心谨慎,避免从历史叙事中得出违背圣经明确教导的结论。
这就要说到下一个原则了,这个原则是在讲圣经中“明显的”和“隐晦的”之间的关联。虽然有点抽象,但我们必须明白它,它的内容很单纯,就是:要以明显的部分来解读隐晦的部分,而不是反过来,我们不能根据隐晦的部分来解读明显的部分。换句话说,晦涩难解的部分要根据明显易懂的部分来做解释。因为明显的与隐晦的部分,两者之间主要的区别就是这样。所谓明显的部分,就是指直截了当、容易明白的内容,经文实际要表达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至于隐晦的部分,就是没有直接说清楚,而是用暗示来表达。我们必须用理性推论的方式去推敲出经文的含意,如此才能找出经文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我得谨慎地讲,我不希望你们误会,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去推敲圣经的言外之意,不是这样的,我们常常有必要去推断出圣经的意思,有时候这种推理是合理且必要的。
你们可能听过有人说:圣经没有讲三位一体!他们说,新约圣经从来都没出现过“三位一体”这个词,确实如此,但这并不表示三位一体的概念没有出现在圣经里,圣经明显地教导说只有一位上帝,三位一体是合一的,这就是三位“一体”。但圣经也明确表示说耶稣是成为肉身的上帝,圣灵是上帝,父也是上帝,所以,教会就必须发展出一个教义,才能在这些不同的细节中整理出头绪。只有一位上帝,而上帝同时又有三位,所以就有必要根据圣经发展出三位一体的概念,只是这个词没有真的出现在圣经里。
问题来了,当我们从一段圣经经文中推断出某些特定概念,而这些概念又牴触圣经在他处非常明确的教导时,这就是我们要避免的状况了。因为我们要谨慎地解释,我想花点时间来讲讲有关“从圣经中推敲出概念”的整体问题,然后再聚焦于当我们推敲出牴触圣经明显教导的内容时所产生的影响。
我记得我在研究所的时候,我有个朋友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主题是有关耶稣复活之身的本质。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圣经说当我们复活时,会拥有与耶稣一样的身体,而且是个荣耀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原本是会朽坏的,复活后却是不朽的,原本是败坏的,复活后却是不会败坏的。所以问题是这个复活后的身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这位朋友想厘清这个问题,他说:有件事是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得荣耀的身体,会与耶稣得荣耀的身体相似,所以若我们能明白耶稣得荣耀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就能知道我们得荣耀的身体在天堂是什么样子了。所以他就尽一切所能的去研究新约圣经中有关耶稣得荣耀的身体的本质。
他得到的其中一个结论,就是耶稣复活之身的分子结构与我们在这个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截然不同。耶稣的复活之身有能力穿越固态的物质。这种说法当然要有圣经的依据,他引用的经文,与许多人引用的一样,是来自约翰福音的一段经文,就是我们在约翰福音20:26所读到的这段经文: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了,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许多人就根据这段内容,认为说,耶稣的复活之身能够穿越坚硬的物质,像是门。请问,圣经有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耶稣的身体穿越了那扇门?圣经有这样说吗?照经文的叙述来看,确实有这个可能。因为圣经说门徒都聚集在屋子里,门也关着,但耶稣却出现了。我们要问的问题是,约翰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门是关着的?约翰提到这个细节,用意是什么?是要告诉我们耶稣是用很奇特的方式进来的吗?很有可能。
可能约翰脑中的画面是这样的:门徒们挤在一起。门都关着,也锁上了。突然间,在门没有被打开的情况下,耶稣咻的一声,出现在房里,可能是穿透了门,也可能是直接蹦出来。有可能这就是约翰要说的,他没有直说。但他留下的线索,指出这是有可能的。
不过,约翰也可能是基于另一个原因,才告诉我们说门是关着的。在另一处,他有提到说,门徒聚集在一处,并且门是关着的。为什么关着?因为怕犹太人,约翰之所以提到门是关着的,并不是要说明耶稣的复活之身有特别的本质,而是要让我们知道,在耶稣出现时,门徒当下的心情与状况。他们饱受惧怕,所以把自己孤立起来,躲避犹太人,他们很害怕自己的下场会跟耶稣一样,因此,出于恐惧,他们把门都关上了,此时耶稣出现了。
所以整个情境可能是这样:门徒们挤在一起,又惊又怕地躲藏着。此时耶稣平静地走上楼梯
开了门,走了进去,这也有可能。我不能确定,我也不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怎么样。我想要指出的是没有人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圣经没有明说,而是留下一段空白有待我们去揣测和推理。
所以当我们去揣测与推理的时候,当我们在圣经没有明说的情况下去推理的时候,我们必须诚实地说:这只是一个可能性,而不一定真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形。这种因为圣经没有明说而引发的问题。
还有另一个例子,就在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里,我指的是哥林多前书11:10,我们读到这段奇怪的经文:“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柄的记号。”保罗在这里谈论的是,女人来到教会敬拜时应不应该用头巾蒙着头,他提到一个很奇怪的理由,他说女人为了天使的缘故,应当要蒙头。这跟天使有什么关系?保罗为什么在此提到天使呢?我看过不只1个,而是至少20个学生为此撰写报告。他们认为,天使有个特别的软弱,特别是雄性的天使,雄性的天使特别容易因为看到美丽的女子而动情欲,不只如此,这些天使甚至会想要强暴美丽的女子,尤其是头发特别美丽、特别吸引天使的女子。所以保罗说:女士们,你们要谨慎,要知道天使有这样的软弱,所以要蒙着头,免得刺激到天使,他们就会在教会敬拜到一半时跑下来强暴你,你们有听过比这还更无法无天的解释吗?持这种观点的论文,我可是收到过至少20份。
这种想法是哪来的?这种想法是来自这段经文,与另一段经文,回去看旧约的起头,读到上帝创造亚当与夏娃,读到该隐杀了亚伯,后来亚当和夏娃有了另一个儿子,塞特,接着我们就会读到创世记中一段奇特的经文,这段经文说:“上帝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于是就产生出了一个怪异的人种。你读这段经文,会纳闷说:“上帝的儿子们”是谁呢?这不是指天使吗?创世记的作者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说,天使开始与人类女子通婚,并且因此生出半天使、半人类的混种?从经文来看,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是,圣经中“上帝的儿子”这个词,并不是仅用来指天使。这个词主要是指特别顺服的人,儿子的身份是强调顺服,所以我认为,这段经文比较可能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创世记前段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血脉,一个是该隐的后代,另一个是塞特的后代,挪亚也是塞特的后代。塞特的后代当中,大多数都是敬虔、正直、英雄般的人,至于该隐的后代,简直就是一群流氓,一个恶棍接着另一个恶棍。正如许多注释者说的,“上帝的儿子们”这个称呼,很有可能是指塞特的后代,而“人的女子”则是指该隐的后代。敬虔者的后裔,与不敬虔者的后裔彼此通婚,因此,整个世界都陷入败坏之中,结果可以在挪亚的时代中看到。
我特别喜欢这个解释,但我也要说,这个解释并不是一定正确的,我要强调的是说,要谨慎地解读,因为有个学派宣称说:这一定就是指天使与人类女子通婚,然后保罗说女人要为天使的缘故而蒙着头,然后他们就根据这些经文,说保罗很担心,怕创世记中记载的天使会跑回来强暴人类女子。各位女士先生,这种论点完全是破洞百出,是突发奇想的天马行空,非常的不可靠,几乎没有什么根据,但却时常被当作是圣经明确的教导来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就像我先前说过的,这样从经文中推断出不恰当的论点所造成的问题是不容小觑的。
当我们从圣经中推断出,直接违背圣经其他教导的论点时,这造成的问题特别麻烦,举例来说,基督教会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议题之一就与这个问题有关:人,在他堕落、罪恶的状态中,在没有圣灵或圣父、圣子的任何帮助下,是否本身就拥有向善的能力,天然的人,在堕落的状态中是否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去选择相信耶稣基督?他有没有道德的能力、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选择耶稣基督?如同我说的,这是教会历史上最古老,也最难处理的争议之一。我现在把这个争议中,许多人经常引用的两节经文读给你们听,这种论点我听过太多次了,约翰福音3:16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问题是这节经文对于堕落之人能不能单靠自己而选择相信基督有什么样的教导吗?这节经文很明显是在教导什么?只要严谨地照着直接推理的法则来看,我想我们都能毫无偏见地回答这个问题,亲爱的朋友们,这节经文完全没有直白地提到说谁会相信、谁不会相信,也没提到谁能相信、谁不能相信,不过,这节经文说“一切信祂的”这确实会让我们有个猜想,觉得经文的意思似乎是说每个人都能选择相信。虽然经文没直接明说,但似乎有这个意思,似乎有这个可能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事实,这不一定真的就是这段经文的意思。
而经文有明说的部分则是:一切信祂的,都不致灭亡,反得永生。所以我们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说,一切做A的人,都不致于B,一切信的人,都可以确定自己不致于灭亡,反得永生,这是经文有明讲的部分。从没有明讲的层面来看,它可能意指说,每个人本身都有能力选择相信耶稣,但我们来看约翰福音第6章,耶稣正在谈论这个主题,耶稣教导门徒,说: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我们来看这节经文,它明确地说了什么?它直接提到说人类没有能力来到耶稣这里,耶稣这段话的开头,用了逻辑学中的“全称否定”:“没有人”,然后下一个词是“能”,我们知道英文中“能”和“可以”的区别,不过我们常常搞混。
作妈妈的总是在纠正小孩子的用词,小孩说:今天下午我能出去玩吗?妈妈回答:你当然“能”出去玩,但重点不是你有没有能力出去玩,而是你有没有被允许出去玩。你当然有跑出去玩的能力,但你要先得到我的许可,所以“能”表示能力,而“可以”表示许可,这节经文所讲的,是“能”没有人能。耶稣说:没有人有能力到我这里来,没有人有能力到耶稣这里来,若不是…这里指的是“到耶稣这里来”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我想这段经文明确地教导说,人在堕落的状态中,没有能力到耶稣这里来,除非有上帝的帮助,这就是这节经文所明说的,所以3:16的意思是说若上帝赐下这个能力,那么凡藉着这个能力来到耶稣这里的人,就会得救。3:16只说一切信祂的都会得救,而第6章则说若不是蒙父的恩赐,没有人能相信祂,所以你看,我们要很谨慎,不要把这两节经文解释成互相牴触了,也不要用不明确的部份去解读明确的部分。
经文明明说“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却还是有许多传道人说“大家都能来”,这是直接牴触经文,而且这派人的论点依据是经文没有明说的部分,这是对圣经的误用。我们在处理圣经没有明说的含意时,一定要总是根据圣经有明说的部分来解读,并以此为衡量的标准。
好,还有另一个问题,我想要大概地讲一下,就是当我们在研经时,要小心地处理文字。每一个文件,都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由子句组成的,而子句是由文字组成的。因此,显而易见的是,若要探求文件的真义,那么对于文字含意的理解就很重要了。我们在试着释经时,经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这样的,假设我们是第1次读到圣经,我们从圣经中归纳出一些教义,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教义来衡量圣经,而是要用圣经来衡量自己的教义,假设我们读到圣经,并从中归纳出自己的教义,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自己的用语创造教义性的意义。
举例来说,圣经使用“得救”这个词,有时是过去式,有时是现在式,有时是未来式,有时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时态,还有不定过去式等等。有各式各样的得救,有曾经得救、曾正在得救、已经得救、正在得救、必将得救等等。此外,圣经中对“得救”这个词的用法其实比我们英文”save”的用法还要多,”save”还有“储存”的意思,还有拳击手被铃响给“拯救”了,这当然不是说拳击手的灵魂进了天堂,或是与上帝和好了,而是说他暂时逃过了被打败的下场。我们也会说军队在被全灭之前得救,或是一个人得救脱离疾病,圣经也常这样使用得救这个词。当一个人的疾病痊愈时,就是得了拯救,当以色列的军队打了胜仗时,也是得了拯救,这个拯救并不是指终极的拯救,而是普通的拯救,得以脱离灾难,或是不幸的事件。
同时,圣经当然也有提到崇高又神圣的拯救,所以我们会看到,“拯救”这个词有非常多意思,所以如果我们在圣经中每次读到“得救”时,都把它当作终极的拯救之意,那就会得到很荒谬的结论。例如上帝说女人会因为生产而得救,新约圣经也教导说不信的丈夫就因着妻子成了圣洁,不信的妻子就因着丈夫成了圣洁。我们读到这段经文可能会想:噢,原来得救有3个途径,有3种称义的方式,圣经说我们是因信基督而蒙称义,但如果不信基督,没关系,还有别的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去跟信的人结婚,因为成圣是在称义之后发生的,所以如果不信的妻子能够因丈夫而成为圣洁,那表示她会被称义,这就变成说只要跟信主的人结婚,就会得救,如果这行不通,还有第3种方式,是适用于女生的,就是去生小孩,只要一生出小孩,就能得救了,这根本不是圣经的意思。
圣经说女人藉着生产而得救,不是终极性的得救,圣经说不信的妻子因着信主的丈夫而成为圣洁。这个“成为圣洁”并不是指称义之后的成圣,“成圣”这个词有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圣经辞典以及解说手册,这样才能明白诸如“得救”、“称义”、“成圣”这些词语的意思,甚至像“主”这个字,“主”这个字在圣经中,有时指耶稣在上帝右边的王位,是最崇高的头衔,但这个字有时只是一种礼貌性的称呼,就像我们所说的“阁下”、“先生”,所以我们有时会读到,有人在上遇到耶稣,就称呼祂为“主”,我们不需因此纳闷说:为什么这个人立刻就能认出耶稣是弥赛亚?因为他的意思可能只是在说:你好,耶稣先生。
所以我们要从上下文去判断,判断一个词在此处究竟是取其崇高的意思,或者只是一般的意思。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小心,不要一律把某些特定的词,都以其最崇高的意思去解释。因为有时候经文的上下文并不支持这种解释,总之,原则就是要注意上下文,不只是上下文也要注意整体的经文,也就是说,圣经的每一段都必须以整本圣经来作为衡量与解释的标准。这样,我们对圣经的解释,才不会牴触圣经,我把这些困难告诉你们,我知道这有时会让你们感到沮丧,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一本圣经辞典,对于没有机会学习原文的一般信徒来说,就很够用了。不用感到沮丧,我鼓励你们继续研读圣经。下次聚会的时候,我会讲到圣经中另一些不寻常的文体结构,如果我们能够认出它们,这会很有帮助,这就是我们下次要来做的。
作者: 史普罗教授 翻译:易汉伦
整理:小伴 来源:RTV Taiwan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八福伙伴陪你成长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