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忠心比恩赐更重要
“教会里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那些知识分子。他们有些很有恩赐,但就是太自我,不愿意忠心委身。他们常常在摧毁教会,而不是建造教会。”
这是一位牧者对他们教会部分知识分子的评价。有时候,恩赐是忠心的敌人,因为它让我们变得骄傲,变得懒散。在教会里,最有恩赐的人,往往是那些最不用功的人。
在教会里,一个很大的试探,就是牧者常常选择那些很有恩赐,却缺少忠心的人起来服侍。
因此,保罗常常用“忠心”,而不是用“恩赐”来描述自己和自己的同工。
在哥林多前书,保罗说:“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
在以弗所书,保罗说他“是在基督耶稣里有忠心的人。”(弗1:1)
在歌罗西书,保罗称以巴弗和推基古是“忠心的执事。”(西1:7;4:7)
在提摩太后书,保罗则吩咐提摩太要将神的道“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2:2)
由此可见,忠心比恩赐更重要。一个忠心却缺少恩赐的人,依然可以在许多事情上造就教会;但是,一个不忠心却有很大恩赐的人,却极有可能分裂教会。
在马太福音第25章,我们看到:忠心,是一个人进入天国的证据。一个不忠心预备救主再来的人,将来都会被丢在黑暗里,哀哭切齿。
在马太福音第25章,讲到三位仆人。第一位仆人,从主人那里领了五千;第二位仆人,从主人那里领了二千;第三位仆人,从主人那里领了一千。
结果,主人夸奖第一位仆人和第二位仆人,对他们说:“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情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25:21、23)
但是,主人却审判第三位仆人,对他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25:26~30)
这其中的差别在哪里?这其中的差别不在于他们的恩赐,而在于他们是否忠心。主人并没有夸奖第一位第二位仆人很有恩赐很有才干,而是夸奖他们忠心;主人也没有审判第三位仆人没有才华没有恩赐,而是按照他又恶又懒的本性审判他。
在当时,大部分人都没有本钱。因此,凡有本钱的,通常都很容易赚大钱。《新约圣经背景注释》这本书告诉我们:“对这些仆人来说,把本金翻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在他们各人的能力范围内。”
因此,能不能做到“钱生钱”,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有恩赐,而在于他们是否对主人忠心。这就和那十个童女预备新郎来到的比喻一样。五个愚拙的童女没有预备足够的油,并不在于她们缺少恩赐和能力,而在于她们缺少忠心。
第三位仆人不忠心的表现在于:他并不为主人的利益反复思想和行动。不仅如此,因为他的好吃懒做,他对主人的认识也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他对主人说:“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太25:24)
忍心,在原文中意思是:严厉的,残忍的,无怜悯的。在撒母耳记上25章,圣经怎样用“忍心”这个词描述恶人拿八刚愎自负,这个仆人在这里也是这样描述他主人的。
与这位不忠心的仆人截然相反的是,第一位和第二位仆人,他们领了五千和二千,“随即拿去作买卖”。(太25:16)
随即,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词。随即,表明这个仆人不是拿到钱以后再考虑怎么做买卖。随即,表明这个仆人在没有领到钱以前,他就已经在筹算怎么做买卖赚钱。
我们通常是拿到一个任务,然后开始筹划怎么完成这个任务。但这个仆人似乎不一样,他好像已经盘算好了怎么完成即将临到的任务,然后才领到这个任务。
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不是接到邀请以后才开始思考怎么辅助刘备,在刘备来以前,诸葛亮就已经想好了三分天下的计策。
在接到刘备邀请以前,诸葛亮需要预备哪些事情?他要结识一些人,要收集一些情报,要把天下的局势和每位主公的性格和能力都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忠心,意味着我们会做很多具体的事情,预备耶稣基督再来。如果对于耶稣再来这件事情,我们从来没有思考也没有预备,这就定了我们不忠心的罪。
在“按才受托”的这个比喻里,它讲得其实不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恩赐在教会服事,它讲得主要是一个人如何预备耶稣基督第二次再来。
在耶稣第二次再来时,那些很有恩赐的人不一定都能进天国,但是那些忠心预备救主再来的人,一定都能进天国,得享主人的快乐。
因此,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缺乏恩赐而感到沮丧,反倒要为自己缺乏忠心向神悔改。
同时,耶稣第二次再来,也是突如其来的。耶稣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太24:36)
一个人,若不能随时预备好迎接救主第二次再来,那么当救主真正来到的时候,他就会像那五个愚拙的童女、这个又恶又懒的仆人一样被丢在黑暗里。
我们扪心自问,如果耶稣明天就来,我确定我已经预备好了吗?
问题是,我现在是否依然完全为自己而活,而不是预备救主来到?我做了哪些事情预备迎接救主再临?
-1-300x300-1.jpg)

留言
长大成树 / 2020-10-16 22: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