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式读经 | 明白圣经系列7
我们继续探讨“明白圣经”这个主题,这次我要讲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可能会令你感到惊讶。这个原则就是我们要以存在主义的方式来读经。我知道我一讲到“存在主义”这个词,就会引起听众的一些反应。在许多圈子中,“存在的”这个词并没有特别的含意,大家对它并没有真正的了解。事实上,身为一个教哲学的老师,学生最常问我的问题可能就是这个:“存在主义是什么?”我最喜欢这样回答:“存在主义,就是存在的哲学。”然后学生脸上的问号就会变得更大,大家显然并不满意这样的解释。
存在主义,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当我说“我们要以存在主义的方式来读经”时,我并不是指它哲学上的意思,我并不是说我们要用存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来读经。有很多人是这样做的。我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说,我们读经时,应当要以切身相关、十分在乎的态度来读,这与存在主义有一点关系。
我想到齐克果这位哲学家,他是19世纪的思想家,他对19世纪之后的存在主义哲学有极重要的影响。他观察人们的生活,认为说人的一生当中有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他所谓的”stadia”。他进一步解释说,他把人生分成两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审美阶段与存在阶段。他解释说,在人生的审美阶段中,人们会置己身于事外,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各种事情,所有事情都事不关己。齐克果给我们的提醒是,身为基督徒,我们应当热情地关怀生命中各种事情。身为基督徒,我们不该站在远处冷眼旁观。我想要把这个观念给应用在读经上。我们读经时,不该认为当中的信息事不关己,不该只把圣经当作研究、分析与纪录的课题。圣经这本书是充满生命的,它在我们的人生中对我们说话。如果要明白它对我们说了哪些话,我们就必须设身处地地读。在读的时候,要把当中的内容当作是专门为我们而写的。
我记得阿德拉‧罗杰斯‧圣约翰在几年前写了一本小说。这个故事当中的主角是一个对基督教的意义感到困惑的人,他对基督教有些大概的了解。他有认识一些基督徒,但他从来没有认真地想去明白基督教信仰的内容。他的想法和多数人一样,认为信仰不过就是一种习俗,上上教会就好了,不需要太具体地投入。但有人对这位主角解释说,如果要了解基督教的意义,就必须要看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所以,为了实验,主角回到办公室后(他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把他的秘书叫来,吩咐秘书把新约圣经的每封书信都打出来,而且要打成是专门为主角而写的信。所以秘书在打这些书信时,不是打“保罗写给腓立比教会”,也不是“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或者“保罗写给罗马教会”,而是“保罗写给汉克”。秘书用信封把这些书信装起来,寄到主角家里的邮箱中,所以主角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使徒保罗写给他的信。这个小小的实验就让主角不得不以存在主义式切身相关的态度来读经。
圣经充满了戏剧性,以存在主义的方式读经就是尝试衔接第1世纪与我们之间的鸿沟。试着设想自己处在当时的文化环境里,把自己投射到圣经内容的处境中,好让我们不只是阅读,还更能够体会。就像许多牧师常说的一样,我们要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
齐克果在他的《恐惧战兢》一书里,就这样来解读旧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文。例如创世记第22章,记载了整个旧约历史中最动人的故事之一,就是上帝呼唤亚伯拉罕叫他带着他的儿子,就是应许之子,以撒,带他到一座山上。上帝叫亚伯拉罕把以撒带到那座山上去,并要在坛上把他献为燔祭,杀死他的亲生儿子。旧约对这个事件的记载是非常简明扼要的,只提到上帝对亚伯拉罕说: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齐克果有次读了这段经文,他本身曾经历过婚约破裂的痛苦。事实上,齐克果的许多著作,诗词和戏剧都是在诉说他因痛失爱人而承受的心灵煎熬。所以当齐克果读到旧约中这段经文时,看到上帝要亚伯拉罕交出他一生的挚爱。他能够感同身受,他反覆思索这段经文,试着揣摩亚伯拉罕当时的心情。
经文只接着说,亚伯拉罕清早起来。齐克果读到这里时,他停了下来,问道:亚伯拉罕为什么清早起来?圣经没有说明原因,要找出原因,就必须听懂弦外之音,必须把自己投射到亚伯拉罕当时的处境中。齐克果想了又想,也许是因为亚伯拉罕的信心异常坚定,又非常自律,对上帝是绝对服从,无论上帝要求他做什么,亚伯拉罕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完成。上帝啊,你要我把我的儿子献在坛上吗?那就如此行吧!我会把闹钟调到明天清晨5点,明早我会准时起床,照你说的去做,我会把我的儿子带过去,毫不迟疑,一个步骤都不漏,完全照你的指示来执行。这是其中一个解读方式,齐克果是这样说的。但他又说:等一等,亚伯拉罕是个人,他是上帝的朋友没错,他是有信心之人的榜样没错,或许他也有足以移动整座山的信心,但就连基督自己在客西马尼园都流下大如血点的汗珠,基督比亚伯拉罕还大,于是齐克果得到结论,他说:促使亚伯拉罕清早起来的,不可能完全是他对上帝的一片忠心。齐克果说:换作是我的话,如果上帝要我杀死自己的儿子,我认为我之所以会在清早起床,是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睡得着了,每当我稍感睡意时,丧子之痛就会侵入我的思绪中,令我忍不住纳闷:上帝怎会如此呢?要我牺牲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上帝啊?祂只是单纯在试验我吗?也许上帝会在最后一刻叫我住手,也许不会,心中的痛苦与对上帝的信靠,纠结在一起。
夜深人静,亚伯拉罕的信心如将残的灯火,饱受摧残。齐克果说:这才是亚伯拉罕清早就起来的原因。这点我们不确定,毕竟圣经没有明说。我们这样随意解读,有可能会过于不负责任,我们不该这么做,我已经讲过了,主观的解读是有危险的。但我现在要强调的是,你要试着以经文中的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感受,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真实的感受。因为圣经中的人物并不是虚构的,他们不是童话故事里的角色,而是真实的人,有血有肉,千万不能忘记这点,就连圣经本身也时常这样提醒我们。
雅各在他的书信中劝勉上帝的百姓要祷告时,他提醒他们说,以利亚的祷告非常有果效,但别忘了,以利亚与你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也有喜怒哀乐,与你们一样,我们很容易就把圣经中的英雄人物给传奇化了,而忘记他们与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关于这方面教导,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比喻,来自于利未记第10章。那里记载了亚伦之子,拿答与亚比户的死亡。经文这样说:亚伦的儿子拿答、亚比户各拿自己的香炉,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是耶和华没有吩咐他们的,就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
你们看这两节经文,只有记载他们的行为,没有说明他们为何要那么做。经文才刚提到拿答与亚比户的行为,接着马上就说他们死了,非常简短,只有概略的记载而已,没有说明这当中的细节。这有点像报纸头版上的重点摘要,于是摩西对亚伦说:这就是耶和华所说:我在亲近我的人中要显为圣,在众民面前,我要得荣耀,亚伦就默默不言。
亚伦对于他儿子们的死有何感想,圣经只字未提,只有字里行间的线索而已。你们觉得亚伦当时是什么心情?亚伦看到自己的孩子死在祭坛上之后,你认为,他就随性地走到摩西的帐篷中,对摩西说:嘿,我有个神学问题想请教你一下,我不太确定上帝为什么要杀死我两个儿子,你可以给我一点开导吗?你们觉得事情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亚伦看到他儿子们的尸体倒在祭坛前,他简直气疯了,他冲到摩西的帐篷去,大喊说:摩西!这是怎样!哪门子的上帝会做出这种事来?我从白天到晚上都忠心地事奉祂,祂要我做什么,我都照做,我辛苦扶养我两个儿子当祭司,然后祂就只因为这一点小事,就杀了他们?为什么?摩西对他亲爱的朋友说:亚伦,你忘了吗?上帝讲得很清楚,祂不是开玩笑的,祂说:我在亲近我的人中要显为圣,在众民面前,我要得荣耀,亚伦,你不明白吗?上帝绝不宽容祭坛上的亵渎,就算是你的儿子也不例外。
上帝绝不宽容,于是亚伦低头,就像圣经说的,亚伦就默默不言,他就这样默默不言。但他可是用尽一切力量,才勉强让自己闭紧嘴巴的。因为他内心正咆啸着要向上帝宣战,这是个充满情感的一刻,我建议你们用这种存在主义的方式来读经。要注意圣经中这种充满内心煎熬的时刻。
我记得我还是神学生的时候,在讲道课程中要练习演讲,当时我们觉得这种练习很蠢。我们要把一些歌谣和诗词给背起来,和尚端汤上塔,塔滑汤洒汤烫塔,和尚端塔上汤,汤滑塔洒塔烫汤,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我们要练习念这种东西,这是为了帮助我们讲话更顺畅。你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不太在擅长这种练习,还要练习在讲话的时候把情感给表达出来。
例如有一首诗要这样唱:噢,我们的风琴,能用好多种奇妙的方式发声,在爱情的长笛上歌唱,与高音符号玩耍,吹响战争的号角。每次在课堂上练习的时候,大家都会一直笑,因为练习的时候要越夸张越好。
不过我记得有一段经文,教授要我们在全班面前读这段经文,是旧约里面的。这段经文很简短: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教授说:同学们,你们读这段经文时,要这样读:当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杀。我们大家都笑了,教授想要教我们一件事,他的用意很简单,不要让听众睡着了,不要把这种极具张力的桥段给讲得枯燥乏味,要把其中的戏剧性给表达出来。
圣经充满了戏剧性。每当有人来对我说:我放弃研读圣经了,因为我觉得这很无聊。我就会说:怎么会无聊?街道上正血流成河,男男女女之间的性欲正如同燃烧中的烈火,愤怒、憎恨、敌意……
这又让我想到齐克果。他在当时的欧洲教会中,指着他所处的年代说:我的不满,不是因为这个世代的邪恶,我感到不满,是因为这个世代太无聊了。单调乏味,没有生命,没有活力,没有热情,没有刺激,所以当周遭的一切令我感到无聊时,我就会去读旧约圣经。旧约里的人都很真实,有生命气息,会说谎,会杀戮,会偷窃,会欺骗,会犯奸淫,简单地说,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这就是我要表达的。我们读经的时候,要去体会经文所描述的处境。如果我们有去留意圣经的戏剧性,我们就不可能,会觉得圣经无聊。因为,亲爱的朋友们,我深信这本书是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书。
我记得在四零年代中,有一个广播节目,是由奥斯勒的畅销著作《耶稣传》改编而来的。好莱坞虽然没有意愿要传递基督教的真理,但他们也知道,如果想要讲一个充满热情与戏剧张力的故事,可以去参考圣经。因为圣经本身就富有这种戏剧性的成分。
我再讲最后一个例子,是我在读利未记时发现的,在利未记第13章,有这样的内容。你们仔细听,看看圣经有多有趣,耶和华晓谕摩西、亚伦说:人的肉皮上若长了疖子,或长了癣,或长了火斑,在他肉皮上成了大痲疯的灾病,就要将他带到祭司亚伦或亚伦作祭司的一个子孙面前,祭司要察看肉皮上的灾病,若灾病处的毛已经变白,灾病的现象深于肉上的皮,这便是大痲疯的灾病,祭司要察看他,定他为不洁净,若火斑在他肉皮上是白的,现象不深于皮,其上的毛也没有变白,祭司就要将有灾病的人关锁七天,第七天,祭司要察看他,若看灾病止住了,没有在皮上发散,祭司还要将他关锁七天。
你们还好吗?还醒着吗?还没结束呢。第七天,祭司要再察看他,若灾病发暗,而且没有在皮上发散,祭司要定他为洁净,原来是癣。那人就要洗衣服,得为洁净,但他为得洁净,将身体给祭司察看以后……
后面还有长达3章的篇幅在讲这件事,有好几次我读完利未记这段经文的时候,都得吃头痛药,我巴不得赶快跳过这种有关疾病的长篇大论,感觉好像在读医学专书,我觉得读起来很无聊,圣灵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默示这种东西?后来有次我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我才刚和一位朋友讲过话,这个朋友刚去看过医生,医生在他的X光片中发现一些奇怪的黑点,医生不太确定这些黑点是怎么来的,它们是无害的结痂组织吗?是良性肿瘤吗?或者,是致命癌症的开始?所以我这位朋友就去医院做切片检查,医院将他的切片送去研究室,进行现代医学中各种病理学的检验程序,你能想象我这位朋友当时的心情吗?他以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研究室的检验报告?是无害、良性的组织吗?还是等同宣判死刑的致命癌症?
利未记那些去找祭司的人就是这样的心情,如果他们看到皮肤上有疖子,或是长了癣,那时代的人不会认为这只是被蚊子叮而已,他们会觉得这很有可能是那种最可怕的疾病的征兆,就是大痲疯。
从旧约到新约都是如此,你们想想看耶稣与大痲疯病人的互动,大痲疯病人走在街上,看到耶稣,就大声喊叫说:耶稣啊,可怜可怜我吧!这个大痲疯病人在街上求祂,耶稣走了过去,然后打破了所有关于接触大痲疯病人的规定。耶稣伸手摸他,这说明了你的主是怎样的一位主呢?谁会愿意走下天堂的宝座,来到世上,伸手触摸最肮脏的人,给这样的人带来医治?
如果我们没有先仔细读过利未记的这些内容,我们怎么能明白耶稣这个举动的意义呢?有关饮食的律法也是,我们读到有关饮食的律法时,总会心想:这真是无聊,哪些动物是倒嚼或不倒嚼的,哪些是分蹄或不分蹄的,然后我们看到但以理这样的人,还有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他们是俘虏,巴比伦王并没有把所有以色列人都带走。他只带走最顶尖的人才,最顶尖的学者、音乐家、艺术家、商人,他要把这些人才都融入巴比伦的文化里,但这些犹太人不愿意放弃他们的传统,他们想继续当犹太人,不想被巴比伦文化给同化,所以他们不愿意违背饮食的律法,那是上帝从天上颁布给他们的律法,他们也不愿意向巴比伦王的雕像俯伏敬拜,为此,但以里被丢进狮子坑里,还有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一起被推进火窑里。
如果我们不懂上帝选民所特有的饮食律法,我们就无法体会那些事件中的戏剧张力。这些成分一直都在,这些情感和戏剧性一直都在,只看我们有没有体会到而已。我们要去体会,那些人物在当时处境中所遇到的人性挣扎,让他们的存在,触及我们的存在,这就是我说的存在主义式的读经。
作者: 史普罗教授 翻译:易汉伦
整理:小伴 来源:RTV Taiwan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八福伙伴陪你成长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