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的计算法
古人认为,人做什么就能得什么,做多少就能得多少。大家认为这理所当然,也奉为圭皋,因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思维模式就这样代代相传,直到现在。
所以,我们认定,“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佛教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我们的观念里,我们的结局,一定和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要我们现在够拼,就一定有好未来。
然而,这只不过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更准确地说,这样的想法是反信仰,反福音的。
宗教认为:只要我做得足够好,就能获得永生。然而,福音告诉我们:你只有先被重生,才能够做得足够好。
人的计算法讲究因果报应,天国的计算法则讲究恩典救赎。
今天,我们要默想的经文在马太福音第二十章,经文告诉我们天国的计算法是这样的:
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
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
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闲)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
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圣经·马太福音》20:1-16)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人能得多少从来不取决于人自己做了什么、做了多少,乃单单取决于那位赐生命的主为我们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马太福音十九章末尾,青年财主来问耶稣,“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太19:16)
随后,彼得也来问耶稣,“主啊,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太19:27)
无论是青年财主还是彼得,我们发现人都有一种惯常思维,就是希望通过“做善事”或者通过“撇下所有跟从主”得永生。不过,这只是人的计算方法。人总是觉得自己做的和得的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所以,一定要努力做、拼命做。这样,你就能够得更多。
在今天的经文中,我们会看见,工人在葡萄园里作工,得多少工钱,既不取决于他们工作了多长时间,也不取决于他们干得有多好,乃是单单取决于那位雇用他们的园主愿意给他们多少。换言之,若不是园主的慷慨怜悯,工人无论做多长,干多好都没有意义;甚至若不是园主,他们连作工的机会都没有。
一、人的闲站,上帝的拯救
在葡萄园的比喻中,园主有五次出去雇用工人,分别是清早、巳初(9:00)、午正(12:00)、申初(15:00)、酉初(17:00)。当园主在巳初出去的时候,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我们注意“还有”这个词,这说明园主清早出去的时候,那些人也是闲站的。换言之,根据经文我们发现,所有这些工人被园主雇用以前,都在闲站,都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都在浪费时间。
当园主雇用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从“闲站”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不仅给他们工钱维生,并且给他们一个生活的目的——为园主作工。
我们仔细思想,这位园主是谁呢?谁又是从“闲站”的状态中被拯救出来呢?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想到园主就是我们的上帝,工人就是我们。但我们却不太容易想到我们和那些抱怨的葡萄园工人一样,都有一个毛病——以人的计算法代替天国的计算法——以为靠自己做什么能获得什么,而不是从始至终相信乃是基督为我们做什么,我们才能获得什么。
二、人的抱怨,上帝的恩待
因此,我们每个人真正要计算的应该是神的恩典。然而,现今几乎所有人都在计算自己的报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教会服侍中,若我们没有得到我们相应的报酬,我们就会心生怨言,甚至连服侍的道路都走不下去。
当那先雇来的工人看见自己所得报酬竟然和最后下午五点来的工人报酬一样时,他们就心生抱怨说:“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你看,人从来不习惯数算神的恩典,人也从来不习惯纪念自己如何被从“闲站”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却时时瞪大眼睛盯着自己的报酬是否合理。
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从这些人的言语想到曾经的以色列人,在他们“哀嚎遍野”向上帝求救的时候,上帝吩咐摩西带领他们出埃及,他们却在旷野的路上抱怨没有水喝、没有肉吃。
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从我们身边的弟兄姊妹中看到这些人的影子,有的同工在拼命的服侍过程中没有得到牧师和会众相应的认可,却看见牧师和会众关心和培养另外一个好像不怎么服侍的弟兄,于是便心里沮丧,心生埋怨,想要离开教会。
说实话,我以前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自认为在教会参与很多服侍,也忠心服侍,但是看到牧师总是关心另外一个人,总是为另外一个人安排生活和服侍的前程,我就受不了,觉得受到了不应有的待遇。
我认为,我做了这么多,他却没有做什么,凭什么他得到的关爱比我多。人堕落以后,实在太喜欢相互比较,也实在太容易计较得失。总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自我伤害,也总在计较得失中让本该喜乐和恩典的生命充满忧虑和埋怨。
虽然人总是在抱怨,但是上帝却不停止恩待人。就像上帝真的赐以色列民水和肉,面对那些做得多,拿得少向园主埋怨的工人,园主也称他们为“朋友”。“朋友”这个词是不含敌意的,并且饱含怜悯之心。
我们在引言开头提到,马太福音十九章末尾那位青年财主和彼得也都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想要靠着做善事或者撇下所有跟从耶稣得永生。但在马太福音二十章开头,园主称呼那些埋怨的工人为朋友,仿佛是耶稣在称彼得为朋友,因为这段经文正是耶稣对门徒讲的。耶稣正称我们这些埋怨他的人为朋友,这是何等感恩的事情。
因此,联系上文园主给所有葡萄园工人同等价钱的作法,我们可以发现,上帝不会根据我们所做的工作,所服侍的时长和内容来计算我们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即使我们没有好好服侍他,成为埋怨他的工人,变成一个给神国工作带来负面效果的人,上帝依然恩待我们,称我们为“朋友”。
这要给我们一颗喜乐和感恩的心。
对于那些服侍多的人,我们要明白我们能服侍全是靠上帝的拯救和恩典,能服侍,能为主作工脱离“闲站”的生活对我们已经是莫大的恩典。
对于那些服侍少的人,我们要知道上帝并不会因为我们只服侍最后一个小时而不把他丰富的恩典和祝福赐给我们,他照样会给我们同那些先来之人一样的赏赐。即使对于那些为神国带来负面效果的人,我们也要相信,上帝依然在称我们为“朋友”,依然不断在向我讲明他的真理——天国计算法。
三、人的计算法,天国的计算法
人的计算方法是做得多,拿得多;做得少,拿得少。但天国的计算法却不是这样,天国的计算法是无论你做得多做得少,都不能影响你得多得少。惟一影响你得多得少的是那位赐人生命的主。正如耶稣对那些向他抱怨之工人说:“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
他们得工钱,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多久,更不是因为他们做得有多好,乃单单是因为园主雇用他们。
换言之,我们在世上若有什么得着,一点都不在乎我们做了什么,乃单单在乎那位道成肉身的基督为我们做了什么。若不是他为我们死,又为我们活,我们依然还在那永无止境虚妄的生活里。
因此,被雇用以后,被救赎以后,经历到上帝的恩典以后,我们可以向这个世界呈现出一个充满喜乐的生活方式:“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拉太书2:20)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