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必会再来,我们必再相会
外公在我2岁时过世,外婆则在我7岁左右时过世,那个时候,我异常慌张,担心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离我远去。于是,在某个夜晚,我鼓起勇气问我爸爸:“爸爸,你是不是也会死?你死了是不是也会像外公外婆那样消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或许是感觉到我悲伤的情绪,爸爸充满爱和怜悯地回复我说:“爸爸也会死的,不过你不用担心,爸爸死了以后会去一个比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更好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天堂,那里一直都会有耶稣的同在。所以,如果有一天爸爸死了,你不要哭,应该为爸爸开心才对。”
从那时起,我开始不再惧怕死亡,反倒有点羡慕死亡,因为这是唯一的途径,使我们能到永生主那里去。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帖撒罗尼迦教会充满类似“人死后将会怎样?我是否在耶稣复临之前就会死?”的恐慌与忧愁。而保罗,则像一位父亲,对他所建立的帖撒罗尼迦教会,如同教导孩子一般循循善诱,把他们带到基督面前,用真理消除他们忧虑,促使他们在世更积极地生活。经文如此记载保罗的劝勉:
“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帖前4:16~18)
这段经文向我们暗示:第一,帖撒罗尼迦人的焦虑。他们可能因为亲人离世而感到惶恐不安。第二,保罗的安慰。保罗吩咐帖撒罗尼迦教会用“基督必会再来,我们必再相会”彼此劝勉和安慰。
一、帖撒罗尼迦人的焦虑
斯托得说:“亲人辞世往往会引起死者往何处去的恼人问题。他们现在如何?他们还好吗?我们还会再见到他们吗?这些问题部分起源于天然的好奇,部分是基督徒对死者的关切,部分是由于他们的死,提醒我们自身肉体的有限性,以及它侵蚀了我们的安全感。”
具体而言,对于基督再来的错误理解,最终混乱和阻碍他们在地上的积极生活,使他们要么闲懒不作工,要么充满忧烦。
帖撒罗尼迦的第一种错误是,他们对于基督再来显得操之过急。他们以为耶稣在他们有生之年很快就会到来,因此他们消极怠工,甚至放弃所有工作,闲懒在家,只是单单等候基督再来。这样的生活模式致使他们无法更好地彼此相爱,因为那些不工作的人需要别人救助,而保罗在前文说,自力更生,靠自己作工本身就是彼此相爱的一部分。同样,在中国某些省份,有些教会也如此教导,耶稣就要来了,为什么还要存钱,赚钱?这是不属灵的表现。结果,他们自己身无分文要靠别人救助,还斥责那些救助他们的人不属灵,实在伤透人心。对于这种情况,保罗劝勉他们要办自己的事,亲手作工,不要累着别人。(帖前4:11)
帖撒罗尼迦的第二种错误是,他们对于基督再来显得缺乏信心。换言之,他们虽然知道耶稣一定会再来,但是不知道耶稣再来时会怎么样。他们不仅担忧自己离世的亲友会受亏损,他们也担心自己死后的结局会如何。对于这种情况,保罗应许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将来必与主同在,只是他们在今世要警醒过圣洁生活。(帖前5:6)
二、保罗对帖撒罗尼迦的安慰
帖撒罗尼迦前书的成书时间距离基督受死、复活不超过20年,是最早的新约著作之一。保罗和西拉可能还未来得及将新信徒所需的教训充分地传讲给他们,就被迫离开了帖撒罗尼迦。因此,当面临亲人的辞世,他们充满忧虑,他们很想知道,基督再来时,这些已死的人是否会遭受严重的亏损。而在本书中,保罗向他们保证,当主自己从天降临时,在基督里死了的人不仅不会受亏损,反而会首先复活。在那之后才是当时仍然活着的人被提,加入先前那些人的队列,一起永远与主同在。(帖前4:15~17)
这是保罗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安慰,不仅如此,保罗继续劝帖撒罗尼迦人用他所讲述有关基督再来的内容彼此劝慰。保罗劝帖撒罗尼迦教会彼此劝慰分别出现在以下两段经文:
“……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帖前4:18;5:11)
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后半段,保罗讲完无论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还是活着的人,都必与主同在后,劝勉他们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前半段,保罗讲完在基督里活着的人应当随时保持警醒,过圣洁生活后,继续劝他们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换言之,保罗希望,他的劝勉和安慰,不仅仅只是出现在书信里,而是出现在帖撒罗尼迦教会所有弟兄姊妹的口里。保罗希望,帖撒罗尼迦教会能够用保罗劝勉他们的话彼此劝慰。
所以,我们应当思考,我曾受了什么劝慰吗?我们应当用这样的劝慰去劝勉别人。我曾从神那里蒙受了什么恩典吗?我们当用这样的恩典去祝福别人。上周,我从牧师的讲道中得到什么安慰和造就吗?不要仅限于此,将他分享出来,安慰和造就教会里的其他肢体。今天,我灵修有什么感动吗?不要仅限于此,将他在你的教会里分享出来,好坚固那些已经在读经的人,好鼓励那些还未开始读经的弟兄姊妹开始读经。
-1-300x300-1.jp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