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文化 | 明白圣经系列11
在这次关于释经原则的研讨聚会,我们要来探讨的是基督徒在试图明白圣经时所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就是圣经与圣经写作当时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在第1次聚会的时候,我有提到说,在我们现在所处的21世纪以及圣经写作的第1世纪(和更早期)之间,存在着一个难解的历史问题,那些充满权威、用来规范教会生活的经文在时间上是与我们相隔甚远的。当我们试着做好释经的工作时,我们会面临双重的挑战,一方面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读得懂那些两千多年前在异国文化中写成的内容;同时,除了能不能了解这些内容以外,还有更困难的挑战,就是要把两千多年前所写的东西应用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就是我们所谓“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每一个在外国工作的宣教士,都知道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有个朋友是在非洲内陆出生与长大的。他父亲在当地的原始部落从事拓荒宣教的工作,我这位朋友至少发现了6个从没被发现过的部落,他是这些部落族人首次看到的白人,后来我这位朋友又回到非洲,前往这些部落宣教,他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要把圣经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这真的很困难,因为这些部落并没有“上帝是爱”的概念。他们的神明都是令人害怕、脾气暴躁的邪灵,所以试着把福音翻译成他们的语言时,会遇到沟通上的困难。
其实,不只是在外国宣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国内也是一样,我曾经和市中心贫民区的小孩讲过几次话,我向他们提到新约圣经里的比喻,这些比喻经常借用第1世纪农业社会中的事物。想想看,耶稣有多少次提到羊与牧羊人?而这些小孩生活在非常封闭的贫民区里,在试着跟他们讲这些比喻的意思时,我很惊讶地发现,这些小孩大多数都从来都没看过羊,他们根本没有离开过市中心,虽然他们在书上看过羊的照片,但他们并没有真的体验过农村生活,随着我们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工业化,我们距离圣经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就越来越远。
举例来说,新约圣经就有一个地方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扰,这个事件发生在有关耶稣生平的记载中,就是耶稣咒诅一棵无花果树,你读福音书就会读到,耶稣从远处走到这棵树旁,我们看到经文说,“耶稣饿了,祂远远地看见一棵无花果树,树上有叶子,就走过去,看看是否可以在树上找到什么,”接着,作者告诉我们说,“当时还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耶稣到了树下,除了叶子什么也找不着,”然后祂做了什么呢?祂对这棵树发出咒诅。隔天,门徒经过这棵树的时候,发现这棵树在耶稣的咒诅下,已经枯萎而死了。
有些注释家看到这段经文,就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耶稣怎么发这么大的脾气?竟然咒诅一棵无辜的树,只因为这棵树没有结果子,而且当时根本也不是结果子的季节啊,这要怎么理解呢?你会怎么解释?”这段经文也曾经很困扰我,耶稣因为这棵无花果树没有结果子,就咒诅它,也不管当时根本不是结无花果的季节。
我在读神学院的时候,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我的教授,我的教授的确给了我一点帮助。这位教授在巴勒斯坦的考古研究上相当有名,他对巴勒斯坦当地的习俗相当专精,他对我们解释说,巴勒斯坦当地有许多种原生的无花果树,在这些不同种类的无花果树当中,有些是混种的,有些比较早开花,有些比较晚。在巴勒斯坦,有一种特别的无花果树,这种无花果树的果子是最甜的,比其他种类的无花果树都更受欢迎。而且它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这种无花果树结果子的时间,跟其他种无花果树都不同。所以在无花果树的季节中,大部分无花果树有结果子,但在无花果树季之外,还有另一种无花果树,会在其他无花果树不结果子的时候,独自结果。这种无花果特别受欢迎,不只是因为它特别甜,也因为它比较稀有,而且它结果的时候,其他无花果树都没果子,这就像在一月吃到草莓,很特别,因为通常要到夏天才吃得到。
这位教授接着说,要在巴勒斯坦找到无花果,重点不是季节因为不管是什么季节,都有几种无花果树会结果。所以重点是看有没有叶子,有叶子的无花果树,就一定有结果子。耶稣走出城,远远地看见一棵无花果树,上面有很多树叶,这表示什么?表示有无花果可以吃。所以祂走上前去,预期有无花果可以吃,因为这棵树一切的外在迹象,都指出它有结果。但当耶稣走到树下,却发现没有果子,于是耶稣就咒诅这棵树,这是旧约圣经中先知常用的方式。旧约圣经并不是只用嘴巴或纸笔来表达,当他们要传递先知性的信息时,常会借助各种物品,例如用滚烫的锅子来说明一些道理,或光着身体跑到街上去,藉此表达讯息。他们会用所谓的“实物教学”,耶稣这个行为也是一样。祂要表达的信息与假冒为善有关,假冒为善的人,有敬虔的外表,但是在更仔细的检查之下,你会发现他们一点内涵也没有,所以耶稣看到这棵空有外在迹象的无花果树,就咒诅它,并用这种方式来来表明上帝对空有外在敬虔表象之人的咒诅,上帝会这样对待这种空有敬虔表现与外貌的人,他们的生命没有结出真正的果子,他们毫无生气,像无雨的云,承诺说将带来滋润,却从来没实际履行承诺。
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如果不知道这些与无花果树相关的信息,就只会对这段经文感到困惑与惊讶。所以对于圣经时代地理、习俗等背景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当然,这个无花果树的问题只牵涉到解读方面,也就是对于经文含意的了解,就像我刚开始说过的,这只是问题的一半而已。其实,从某方面来说,连一半都不到,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了,很多随手可得的圣经辞典和参考书,都有这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针对古代纪录与习俗做了严密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正确地解释圣经。真正棘手的问题在于,圣经中这些古老的记载能不能应用在我们的时代与文化之中?圣经中有没有哪些部份,纯粹只是纪录当时某地区的习俗,只适用于当时的时空背景而已?还是说,我们在圣经中找到的所有原则全都能够跨越时代、跨越文化,适用于今天的教会生活?
我用比较具体一点的方式来讲,我举个例子,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过去的10年内,每个教会和基督徒社群都因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饱受冲突和看似永无止境的混乱之苦。这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女性在家里,以及在教会里,是扮演什么角色?有些人认为圣经从来都没有限制女性在教会里的参与,也没有教导说女人应当在婚姻中顺服男人,确实有这种论点存在。不过只有极少数人是持这个论点的。这派人其实是不相信圣经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双方,大多都同意说,圣经确实有教导女人要在家中顺服丈夫,自由派和保守派双方也都同意说,使徒保罗确实针对女性在教会中的参与设下了一些限制。
然而,问题是这些关于女性的限制与教导至今仍然适用吗?你们知道这个问题引起了多少争论吗?许多教会因此分裂,许多人因此受伤,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到愤怒。如果你以为那些反对按立女性的观点(例如有些宗派)只不过是邪恶的大男人主义,那么你就是把这个问题给过度简化,而且简化过头了,有些人环顾四周后,就说:我们看到女性拥有一切所需的恩赐与能力,可以承担教会内的职务,在我们看来就是如此。老实说,我在教会中也看到许多女性,拥有非凡的恩赐与才华,她们对现代教会的贡献是无可抹灭的。如果单纯只需要考虑能力层面的话,我当然也认同女性有能力可以胜任教会中的任何职务。
但我们看看新约圣经,我们看到保罗确实有针对女性设立限制,女性在教会中不被允许拥有某些特定的权力,这让我们感到困惑。有些人对此感到愤怒,说:那是使徒保罗个人的偏见,保罗是个大男人主义者,所以我们可以忽视这些限制。但另外有些人则认为,保罗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偏见。使徒是上帝启示圣经的媒介,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就不管它。对圣经持这种观点的人就会遇到各种困境,因为圣经确实对女性设立了一些限制,他们如果认同使徒保罗所写的内容,就会被视为对女性不友善,但他们若反对圣经有关女性的限制,就是在冒险违背圣经的原则,这就成了良心上的剧烈挣扎。
现在有许多基督徒就经历过这种处境。我现在并没有要开放讨论这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这个问题,每个教会与社群必须各自处理。这个问题之所以非常复杂,是因为每个宗派对于教会权威的概念都不相同,对于教会职务的概念也不相同,对于按立的概念也不相同。在某些宗派里,是可以按立女性的,在某些宗派里,按立女性则会牵扯到重大问题,我没有要在此解决这些问题,我只是指出这个问题当作例子,让你们知道,把圣经命令应用在现代生活时会遇到哪些状况,这就是我提起这件事的用意,要让你们知道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
我们把这些状况浓缩一下,就会发现,这类议题都聚焦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圣经是不是有一部份的内容单纯只是在记录当时的习俗?圣经是不是也有部分的内容记载的是永久的原则?就是这个问题,是原则,还是习俗?
我先定义一下原则与习俗,所谓的原则,圣经原则就是跨文化的教导、训诫、命令,也就是说,原则适用于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每个民族。举例来说,圣经有一个原则,禁止我们犯奸淫,也就是拜偶像,有些文化的偶像是木制的、有些是用石头做的、有些是用金或银做的,有各式各样的偶像。每个文化的偶像都不一样,但是全人类不分时空,同样都适用这个原则。上帝厌恶我们敬拜偶像,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原则,地理因素与各种暂时的因素都不会影响原则,它不受制于文化界限。
接着,就是所谓的习俗各地的习俗,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地区中所形成的。有些人认为圣经中的一切都是习俗,没有任何绝对的标准,没有跨文化的原则,圣经只不过是记载初代教会和更早期的原始基督徒所持有的价值观与概念。这是某些人对圣经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圣经只是由古人的想法所组成的,而不是上帝默示的经典,里头记载的并不是上帝卓绝群伦的智慧。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像我一样,相信这是不同于其他书籍的一本书,终极的来源是上帝,是上帝的启示,而不只是古人的观点与洞见,是上帝祂自己的心思。有些持这个观点的人会更进一步地认为,既然圣经是上帝默示的,那么圣经所有的内容就都不是习俗,圣经所记载的一切都应当适用于每个时代里的每一个人,因此没有必要区分习俗与原则。这造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圣经中找到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告诉我们,圣经确实有提到原则与习俗的区分。
我记得在60年代的时候,美国长老教会产生了一个很大的争议。当时长老教会想要更新他们的信仰告白,在既有的信条与教义声明以外,美国长老教会构想出了新的信仰告白,称之为《1967年信仰告白》,这个信仰告白的内容在正式被采用前,就已经在教会内部引发了争论,《1967年信仰告白》当中有一部分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我来念给你们听,让你们看看一间教会如何面对这个问题,《1967年信仰告白》有一部分的内容如下:
圣经是在圣灵的引导下写成的,不过仍然是人的话语,并且是透过当时当地的语言、思想模式和文学形式来写成的,圣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生活、历史和宇宙的观点,因此教会在应用圣经的时候,必须具备对文学与历史的了解。上帝是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赐下祂的话语,所以教会相信祂会继续透过圣经在每一种人类文化中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说话。
长老教会中的保守派,在当时几乎是以暴力的方式来回应这段内容,他们说这段告白指称圣经只不过是古人的文学作品,不承认圣经是上帝的默示,具有跨文化的应用性。我认为这段信仰告白的内容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模糊不清,足以让人据此来随意解释圣经。“在圣灵的引导下写成的”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相信圣经是圣灵默示的,你当然会相信圣经是圣灵引导写成的,至少这句话有提到圣灵的参与。真正让人火大的是这段内容接着说,圣经虽然是在圣灵的引导下写成的,却仍然是人的话语。正统的教导一直以来都说,虽然上帝是圣经终极的作者,不过祂使用人类来把圣经写出来,所有有人类的元素存在,圣经不是用圣灵希腊文写成的,上帝并没有赐下新的语言给路加、保罗、马太等人使用。你读圣经的时候,你会看到路加的写作风格,还有保罗、马太等人的写作风格。圣经也确实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生活、
历史和世界的观点,圣经并没有教导错误的生活与历史观点,只是反映出这类观点而已。我们可以在圣经中看到农业社会的人们,对生命的观点,因为那就是圣经写作当时的背景。
我也认同这个告白的结论,就是教会在应用圣经的时候必须具备对于文学与历史的了解。我们这一系列聚会一开始就在提倡这点了。我们也相信上帝会继续透过圣经来讲话吗,我认为祂不只透过圣经来讲话,应该说圣经就是上帝的话语,圣经见证上帝的话语,告白的这段话很薄弱,但至少是在对的轨道上,上帝确实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各式各样的人类文化中透过圣经来对我们说话,如果我们认同圣经确实有一部份是原则适用于每个时代,每个文化处境,但在同时,却也负责任地认同说圣经有一部份只适用于当时当地的人,是习俗,而非原则,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唯一能采取的立场。说圣经全都是原则,或全都是习俗,都是过度简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
我们必须面对事实,圣经确实有一部份是适用所有文化的,也有一部份是与我们现代文化比较无关的。我们一旦这样声明,圣经有一部份是原则,有一部份是习俗,我们立刻就会面临一个极为麻烦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知道哪一部份是原则,哪一部份是习俗?上帝设立了一些原则,是要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基督徒都遵守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原则视为当地习俗,与现代无关,那就会很严重地冒犯上帝,把上帝设立的原则当作暂时且不太重要的规定,这种行径是藐视上帝的权威。同样地,把暂时性的习俗当作每个时代都通用的原则,则是在危害上帝的百姓。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所以下次聚会的时候,我们要来检验这些问题,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用来区分的准则,好让我们能够负责任地区分原则与习俗。因为我们知道这两个都存在于圣经中,举例来说,路加福音第10章告诉我们,耶稣立七70个人去传道,并对他们说: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要怎么把这个吩咐应用在21世纪?是不是只有赤脚传福音,才能得到上帝认可?比利葛理翰是不是粗心大意、态度草率,违背圣经,因为他去宣教的时候都会带着公文包?还是说,耶稣之所以如此吩咐那些门徒是有特别的理由,只适用于当时的处境?
还有洗脚的问题,洗脚是不是只在当时有意义?当时的人们大多赤脚走路,或者穿着凉鞋,所以双脚时常沾上尘土,所以当时习惯一进屋子就要洗脚。还是说,耶稣其实是要每个时代的教会都执行洗脚这件事?我们处理圣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就会面对这些问题,在下次聚会中,我会告诉你们一些标准,可以帮助你们处理这类型的问题。
作者: 史普罗教授 翻译:易汉伦
整理:小伴 来源:RTV Taiwan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八福伙伴陪你成长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