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只在乎事,不在乎人的教会领袖
曾经,某个大教会聘请两个实习传道。教会对实习传道只有一个要求:每周带领2个慕道友来教会。
实习传道只要能完成这个要求,其他什么都好说;但无法完成要求,就可能随时被解聘。
在这样的教会中,牧师只在意实习传道有没有完成要求;应聘的实习传道只在意慕道友来不来教会。换言之,他们真正在意的都只是人数,而不是人。
在路加福音第13章,也有一群教会领袖,他们也只在乎事,不在乎人。
在安息日,有一个女人被鬼附着,病了十八年,腰弯得一点都直不起来。对于这样一个女人,没有人在乎她。但是,耶稣看见,就主动叫她过来,医治她。
耶稣关心这个悲惨的女人。但是,管会堂的却关心“安息日不可治病”的传统。看见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他对就气忿忿地对众人说:“有六日应当作工,那六日之内可以来求医,在安息日却不可。”(路13:14)
显然,这群管会堂的人,并没有因为这位被鬼附的女人病得医治而感到欣喜,反倒因为“耶稣破了规矩”感到愤怒。
他们完全漠视这位女人的痛苦。当我们越来越注重事情,越来越注重传统规条,我们就会越来越忽略人。
问题是,注重事情的人,注重传统规条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在爱神和顺服神。管会堂的领袖们大概觉得自己那样做,那样教导很敬虔,而耶稣应该是他们眼中不太敬虔的那位。
但是,耶稣却如此评价这群领袖:“假冒为善的人哪,难道你们各人在安息日不解开槽上的驴,牵去饮吗?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但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绑吗?”(路13:15~16)
会堂管理者的假冒为善在于他们允许自己在安息日作工饮驴,却不允许耶稣在安息日作工治病;会堂管理者的假冒为善也在于他们以“遵行传统”为敬虔,而忽略了真正的敬虔——爱神和爱人。
你所看见的教会是不是也这样?教会领袖关心的是每年有多少人受洗,而不是关心已经受洗的人生命得到多少牧养和成长;教会领袖关心的是各类事工有没有人参与服侍,而不是关心服侍的人灵命状况如何。
检视我们是否假冒为善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我们是否越来越在乎事情,而不在乎人。所有事情,都应该引导我们更好地爱神和爱人。事工,是为人设立的;人,却不是为事工设立的。
我们不应该把教会中那些软弱的、受伤的、患病的肢体视为麻烦,而应该将他们视为需要上帝医治和爱的孩子。
教会,绝对不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地方。教会,是一群被上帝呼召的人,彼此扶持,彼此以恩慈相待,彼此勉励走天路。
当我们“只在乎事,不在乎人”,我们事也办不好,人也牧养不好。但是,如果我们开始越来越在乎人,我们会发现,人牧养到位了,事情也会变得更容易完成。
路加福音第13章《研经日课》研读问题:
1、追溯1-5节与6-9节的比喻,在思想上的关联。从这个比喻看来,“悔改”(3、5节)的意义是 什么?比较3:8上。
2、10-17节。在耶稣的眼中,那管会堂的,在态度上有什么错误?试将他的反应与得医治的妇人 和群众作比较。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呢?
3、23-30节。耶稣对23节的问题的答覆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会决定一个人会得救还是不得救 ? 这里指明什么是不足靠赖的理由呢?
4、31-35节。耶稣用什么态度与情绪来面对人对祂的敌对与不信?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从祂身 上学到什么?
5、18-21节。关于神的国度的扩展,这些明显的比喻教导我们什么?比较可14:9。这与对外传福 音有什么关联?
-1-300x300-1.jpg)

留言
匿名 / 2020-09-07 2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