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史话)| 明白圣经系列8
在“认识圣经:明白与解读圣经的原则”,这一系列的本次聚会当中,我们要继续来探讨负责任的释经所必须要先了解的基本原则。在上次的聚会里,我提到说我们要以存在主义的方式来读经,也就是要去体会经文情节中的情感与生命。不过,历史叙事这种文体的解释方法其实是非常微妙的,所以我们今天要先确立的规则是:历史叙事(或译:史话)必须从教导文学的角度来解释。我再说一次,历史叙事,必须从教导文学的角度来解释。
我之前已经讲过如何辨识出历史叙事这个文体了,我们之前有谈到释经的根本规则,我们相信圣经是自己的解释者,我们绝不该用一段经文来牴触另一段经文,尤其是在解释历史叙事的时候。因为在阅读历史叙事的时候,有个常见的试探,就是从历史叙事的叙述中错误地抽取出神学和教义的材料,我们这样做的结果,有时甚至会让圣经中历史叙事的部分与教导的部分互相牴触。
在座有些人可能想问:教导文学又是什么?“教导文学”一词源自于希腊文动词”didaskein”或”didaskalos”,意思是“老师”或“教导”,所以教导文学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导人。我们看新约的时候可以简略地把新约分类,分成福音书和使徒书信。福音书主要都是叙事的,而使徒书信主要都是教导的,专门在教导与吩咐。这里我们要非常谨慎,因为福音书中显然有很多教导内容,而使徒书信中也有一些叙事的部分,所以这个区别不是绝对的,这是大致上、整体而言的一个区别。福音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使徒书信的目的则是在告诉我们这些事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讲明福音书与使徒书信之间的差别:福音书纪录了事件本身,而使徒书信则是在解释事件的意义。
举个例子,这可能是圣经里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涉及了一个历史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个人被罗马政府判为有罪,并且被判处钉十字架的死刑,圣经告诉了我们这个历史事件的环境与地点,相关的人物以及行刑的方式,还有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因着福音书的纪录,我们不只得知了这个事件的信息与细节,甚至也得知了有些人对这起事件的解读。例如,该亚法就说: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整个民族灭亡。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耶稣的处死,对该亚法而言,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要转移罗马政府对犹太公会施加的压力,我们把这个巡回布道家给杀了吧!藉此让百姓安静下来。我们也看到了彼拉多的说法,他把手洗干净,然后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他也有他自己的解读与权宜之计。
还有一位百夫长的见证,他站在十字架旁边,说:这真是上帝的儿子了!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只是一个可怜兮兮、误入歧途的犹太煽动者,在两千多年前的巴勒斯坦,因着政治的暗潮汹涌而被处死的事件吗?这个人只是个无伤大雅的江湖医生,不幸同时冒犯了犹太会堂与罗马政府?或者,这是上帝成为肉身,走上十字架,为了救赎人类而死,并且将为全世界无数人的永恒归宿带来彻底的改变?十字架的意义是什么?
我先前有告诉过你们,现在的艺术界有一股风潮,艺术家会说:我来画,你来解读,所以各式各样的解读都是正确的。我有说过,这种风气带有主观主义的危险,有许多人试着用20世纪的标准,来看待与重新解读十字架的意义。不过,新约圣经并不只是单纯把十字架的事件给记录下来,新约圣经同时也记录了这起事件的解释,这就是使徒书信的主要功能。但我想要提醒你们的是,假如你是个新闻记者,并且正站在各各他的十字架旁边,你目睹了这位犹太人被钉十字架,这一切就在你眼前呈现,我认为,在你的观察中,你凭着肉眼很难马上就发现这个人的死,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死。这个人当下正背负着世人的罪,如果你看十字架上的耶稣,你看到的是一个身穿腰布的人,汗流浃背,鲜血淋漓,奄奄一息,你看得到皮肤、血肉、骨头,还有脚指甲,但是你看不到世人的罪正压在祂身上,这是肉眼看不见的,所以你如何知道祂的死是代赎的死?除非有上帝的启示,你不会知道。
所以有些人说:我相信耶稣,但很难相信保罗,我会读福音书,但绝不读那些心胸狭窄的使徒书信。其实新约中的福音书与使徒书信是有联结的,你是透过福音书的作者才了解耶稣的。如果你把耶稣跟保罗当作互相对立的,那你其实只是把使徒们当作是互相对立的,因为他们都是在告诉我们说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这些事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免得我们从福音书的叙事中得出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却与圣经对这些叙事的解读相冲突。
我来举个例子,让你们知道从叙事中得到的结论,很可能看似合理,但其实却是非常危险的。我要举的例子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事件,我上一次聚会中有提到这个事件,就是齐克果在想说为什么亚伯拉罕清早起来,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往上帝指示他的山上去,他做了上帝所吩咐他做的一切,他把以撒綑绑,放在坛的柴上,然后拿出刀来,对准他儿子的胸膛,就在他准备要用刀刺向他儿子的心脏时,突然间,有天使从天上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
我们很容易从这起事件中得到什么结论?就是,上帝在天堂来回踱步,在祂的宝座前走来走去,不时叫一旁的天使长们回报状况,亚伯拉罕现在进度如何?他还在前往摩利亚山的路上吗?天使回答说:对,他离摩利亚还有17里,正快速接近中。然后,5分钟后又有天使来回报,上帝问说:他准备举刀了吗?他看起来有没有快要失去信心?上帝紧张又焦虑,手汗直流,眉头深锁,不知道亚伯拉罕究竟会不会持守信心。
你们知道不是这样的,圣经中的教导文学在在都告诉我们,说上帝从起初就知道末后的事,上帝是无所不知的。祂非常清楚亚伯拉罕会怎么做,祂早就知道了,但是当你看到天使来代表上帝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不可对这童子下手,现在我知道了……听起来好像上帝原本不知道一样,我们要问: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这个历史叙事的重点,这起事件的重点
是在讲解上帝无所不知的特质吗?不是的,这段叙事的重点是在向我们揭示何谓对至高上帝的真正信靠,是在告诉我们亚伯拉罕所经历的考验,受考验的不是上帝,这不是在考验上帝信不信任亚伯拉罕,而是在考验亚伯拉罕信不信靠上帝。所以我们要小心,我们不该从圣经的叙事内容中,得到有违圣经教导的结论。
摩门教教会的基础信条,说上帝拥有有形的身体,因为圣经在创世记的叙事中提到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他们就因此推断说,既然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那么上帝一定有个身体,因为亚当和夏娃都有身体,他们完全忽略圣经的别处有提到说上帝是灵,我们之前谈到拟人化的用词时,有稍微提到这点,上帝以人类的用词来启示自己,祂把自己描述得与人相像。所以我们要小心,不要把这些拟人化的用词给绝对化了。不要误以为上帝真的就是这些用词字面上的样子。因为圣经其他地方有说,上帝并不是人类,祂像人类,但祂不是人类,总之,我们要谨慎地解读圣经里的历史叙事。
到了新约,我们也看到许多别种问题,与历史叙事有关。举例来说,新约不只记载了耶稣所说的话,也记载了祂所做的事,祂的言行举止。我们从新约中可以大概知道耶稣的为人,你们还记得谢尔登那本经典的灵修书籍吗?《追随祂的脚步》。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有一个行为与道德指导原则总是教导我们说,当我们面临选择,却不知道怎么选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自问:换作是耶稣的话,祂会怎么做?然后回头去看新约圣经,找找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看耶稣是怎么做的,“耶稣会怎么做?”这种问题有它的价值在因为我们知道耶稣的言行举止是完美的,是没有罪的,没有比祂更好的榜样了。耶稣一生的言行举止,就是最佳的基督徒标准,即使如此,这种教导也是有问题的。为什么?我想答案很明显,因为不管我有多厉害,我终究是个基督徒,而不是耶稣,耶稣所做的有些事情,是祂为了要完成祂的任务而做的,是祂特有的任务,不是我的,祂若不做这些事,就是不顺服上帝了,但如果我硬是要模仿耶稣去做这些事,我反而是在不顺服上帝。怎么说呢?
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会对教会感到厌烦与不满,因为我觉得教会不够纯洁,举止不够合宜,身为一个基督徒个人,我有没有权柄拿起鞭子走进教会,把兑换银钱的人都赶出去,只因为一时的义愤填膺?没有,耶稣却这么做了。但那是因为耶稣是教会的主。我不是教会的主,所以我不能做耶稣所做的每一件事。
看看新约,我们看到耶稣因为信仰的关系而受了割礼,这表示我也应该受割礼吗?我不但不该为信仰的缘故而受割礼,保罗甚至在加拉太书中警告我们说,我们最好别为了信仰而去受割礼,因为如果我们受割礼不是为了医疗的原因,却是为了信仰,那我们就是把自己再度绑在旧约的律法上了,但我们其实已经被救赎脱离旧约的律法了。耶稣的一生都完美地顺服天父,祂当时是生活在摩西律法的要求之下,也就是旧约,新约是在祂受死的前一晚,在楼房中设立的,所以如果我们完全仿照耶稣的一切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落入律法主义里头。这种律法主义,正否定了耶稣一切事奉的目的,你说不可能会这样的,我说确实有可能。
我不断地看到人们滥用“耶稣会怎么做”,还有一个更细微,而且可能更难处理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就连今天的基督徒也为此争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该不该守安息日,这是个棘手的问题,非常的棘手。因为你读圣经就一定会发现,安息日对于旧约的犹太人和新约的基督徒都很重要,于是有些人就说:看看耶稣在安息日怎么做,我们看到耶稣在安息日做怜悯人的事,探访并治疗病人。于是我们就在教会中订下规定,规定说基督徒有责任要在安息日做怜悯事工与探访的工作。
我问你们,你们仔细想想,以此为根据来设立基督徒的规定,正当吗?在第1世纪,耶稣那个时代,是什么状况?拉比们禁止人们在安息日从事怜悯事工,认为这是违背旧约律法的禁令,于是耶稣在安息日行善,在安息日给人治病,拉比们纷纷对此感到气愤,他们说:这个人在干嘛?竟然叫人在安息日抬着被褥。于是耶稣问说:“在安息日行善,可以不可以?”耶稣让那些批评祂的人都感到困惑。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应当得到的适当结论是:在安息日行善,做怜悯的事工,是可以的,是美善的事。因为,如果在安息日是不能行善的,如果在安息日行善是犯罪,那么耶稣在安息日行善,就是在犯罪了。
耶稣确实有在安息日行善,这告诉了我们,在安息日行善并不是犯罪。你有看到“可以”和“必须”之间的细微差异吗?在安息日“可以”从事怜悯事工,是一回事,在安息日“必须”从事怜悯事工,又是另一回事,这个差别是很关键的。耶稣并没有规定说要在安息日从事怜悯事工,祂以身作则,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好的,但祂并没有命令我们这么做,有些耶稣所做的事,是我们也可以去做的,但祂并没有规定我们一定要照做。我们必须谨慎地注意到这个差别。那么,除了模仿耶稣以外,模仿圣经中其他的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关于这点,我们要更加谨慎,因为我们知道耶稣从没犯过罪,但大卫或亚伯拉罕等人可不是这样,有人说:亚伯拉罕有妻子,又另外娶妾,大卫也有数以百计的妻妾,所罗门的妻妾则是上千个。这些人被视为圣人,但是大卫犯过奸淫罪,我们不能模仿他犯奸淫,圣经把这些人的一生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掩盖他们的缺点,他们英勇又善良的事迹,是我们该效法的,但我们不该效法他们有罪的行为。我们不能只因为大卫做了什么,或甚至保罗做了什么,就一律把这些事当作值得效法的,因为有可能真的值得效法,也有可能不是。当我们看到这些人做了一些受上帝称赞的事,那么我们当然可以以此为榜样,但当我们看见他们做了一些受上帝谴责的事,那么这些受谴责的行为就不该成为我们的榜样。
在圣经中的叙事或在第1世纪的教会,或在早期基督徒的行为中寻找榜样,可能十分有帮助,也可能十分危险。我想知道初代基督徒的言行举止是什么样子的,想看看初代教会在世俗的干扰与污染来到之前,那纯洁无瑕的样子。一方面来说,虽然初代教会比我们现在的教会还要纯洁,也拥有相当程度的火热之心。不过,当时的教会也算是在还没成熟的状态,你看保罗写给歌林多教会的书信,歌林多书是写给一群不成熟的会众的,他竭力劝勉他们要努力迈向成熟。我们读使徒行传,读到这些历史,会读到一些特别的事,例如在使徒行传刚开始有说到新约的团体在某一时刻,是凡物公用的,这件事就单纯被提到而已,之后没有在这方面多做着墨。你把圣经读完,就可以察觉到“凡物公用”很明显并不是基督徒群体必须要遵守的永久规定,只是在某个时期中,初代教会曾这么做过。但有人就把这段记载视为圣经对共产主义的正当化,这就是从叙事的部分中硬取出过分的结论。
还有一个具争议性的例子,就是“讲方言”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地位与功能。你读使徒行传的叙事,你会看到圣灵的降临不只发生在耶路撒冷。另外还有几次这样的事件发生,圣灵降临在撒马利亚人当中,也降临在敬畏上帝的哥尼流一家中,也降临在外邦人当中。有些人看到这些记载后,会以为说,在信主之后必定会有圣灵的洗发生,因为在使徒行传中就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信徒,例如这边的撒马利亚人,他们有信心,却还没受圣灵的洗,由此看来,重生与圣灵的洗是分开的。然后你去读圣经的教导部分,会读到说基督肢体的所有成员,都已受了同一位圣灵的洗,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有些基督徒已受了圣灵的洗,有些却没有?而圣经的教导部分似乎是说,每个真正的基督徒,都同样已经受了圣灵的洗,所有基督徒都蒙了圣灵的恩赐,这是圣经中教导的部分所说的。这要怎么与叙事的部分做一致的解释?我们看这些叙事的部分,我们要自问:关于圣灵在哥尼流家中的降临,还有在撒马利亚基督徒和以弗所的外邦基督徒当中的降临,使徒们自己是怎么解释这些事件的意义呢?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可以说是与新五旬节派的思想家的观点完全相反的。
在五旬节那天,每一位在场的信徒都受了圣灵的洗。哥尼流家中的每个人也都受了圣灵的洗,施洗约翰的每个信徒都相信了,并且受了圣灵的洗,在场的每一位信徒都受了圣灵的洗。不是有些人领受了,有些人没领受。你仔细看,就会看到使徒行传是照着大使命去发展的,一开始是发生在耶路撒冷,然后是犹太全地,再来是撒马利亚,直到地极,初代教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些不是犹太人的人,如何融入基督的身体?撒马利亚人怎么融入?敬畏上帝的外邦人怎么融入?在五旬节,只有犹太人受到圣灵的洗,后来上帝将祂的灵倾倒在撒马利亚人身上,也倾倒在以弗所的基督徒身上以及敬畏上帝的哥尼流一家人身上,这些群体中的人本来正在纳闷,不知道要怎么融入新约的教会社群,后来,圣灵降临在他们当中了。彼得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回来之后,说:圣灵也降在他们身上了,这样,我们怎能拒绝他们进入我们的群体呢?上帝都亲自给他们做认证了。换句话说,使徒们对这些事件的解释是说这些人全都应当属于基督肢体的一部份,这和20世纪新五旬节派的神学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的教义是源自于从那些叙事中得到的结论,但他们从叙事中得到的结论,并不够谨慎,因为他们对这些叙事的解释与新约中教导文学的解释并不一致。
所以,我们要谨慎且全面地来解读圣经,我们对一段经文的解释不该牴触其他经文对该段经文的解释。圣经能够解释圣经,圣灵是自己的诠释者。下一次聚会我们会来探讨更多实用的解经原则。
作者: 史普罗教授 翻译:易汉伦
整理:小伴 来源:RTV Taiwan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八福伙伴陪你成长
-1-300x3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