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不可再彼此论断
唐崇荣牧师曾在讲座中说:“教会中,那些有很高学位的神学家,往往看不起那些没有知识的布道家,说他们传的福音有问题;那些很喜欢传福音的布道家,也反过来看不起那些有很高学位的神学家,说他们不属灵,没有传福音的热情和负担。”
结果,在教会中,有神学家倾向的人,往往在拆毁有布道家倾向的人;有布道家倾向的人,往往在拆毁有神学家倾向的人。本来,大家可以互相建造;可是,大家却在互相拆毁。难怪,很多教会,甚至很多有知识分子的教会,不仅无法复兴,反而分裂得更厉害。
在《罗马书》第14章,保罗说:“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罗14:13)
关于这节经文,博爱思在他的注释里说:“希腊文圣经里,‘论断’在第13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告诉我们不可论断人,第二次则告诉我们要论断(省察)自己。”
解经家雷•斯特德曼则非常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圣经不是说‘不可论断’,而是说‘不可彼此论断,你若要论断,不妨从论断自己开始’。”
因此,教会中那些有知识的,有神学家倾向的人,他应该怎么做呢?他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论断那些有传福音负担的弟兄姐妹,而是要先省察自己有没有按照主的命令传福音。
同样,教会中那些缺少知识,有传福音负担的人,他首先要做的,也不是去论断那些对福音认识得很清楚,却惧怕传福音的弟兄姐妹,而是要先省察自己有没有正确地传讲神的福音。
然而,我们是如此喜欢看别人的错误,论断别人的良心自由,我们又是如此不喜欢求神光照自己,让自己可以看见自己身上的罪。因此,耶稣在《马太福音》第七章劝勉我们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3~5)
耶稣在这里并不是提醒我们不可以指出弟兄姐妹的问题,耶稣是在提醒我们要弄清楚事情的先后顺序。我们需要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若非我们里面的罪被神彻底地对付,我们指出弟兄姐妹的问题,往往就会变成拆毁,而不是建造。若非我们心里的骄傲和冷漠被神彻底地对付,我们指出弟兄姐妹的问题,就不是存着爱心说诚实话,而是存着论断的心批评和指责。
加尔文在他的《罗马书》注释里说,当保罗说:“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时候,他是禁止我们以定罪的态度来判断人。曾经,我们一直稳定地参加聚会,但是,我们还在考虑要选择加入哪间教会。这时,就有位弟兄跑过来对我们说,你们不加入教会就是在犯罪;后来,我们决定离开那个教会。我们离开教会前,牧师说,我们可以选择转会,也可以选择退会。结果,又有另外的弟兄跑过来跟我们说,你们选择退会就是在犯罪。
我不是说这些跑过来说我们犯罪的弟兄没有爱心,我想说的是,当我们以定罪的态度来判断人时,我们已经违反了上帝的命令。他吩咐我们“不可彼此论断”,但我们竟然绕过“认识对方,了解对方、劝勉对方”的步骤,直接转向论断。岂不知,这当中有多少论断根本不是事实,而只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在教会中,最危险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想象别人犯罪,然后以定罪的态度论断别人。
在《罗马书》注释中,加尔文除了提醒我们不可以定罪的态度判断人外,他还提醒我们:当我们在论断人时,其实已经僭越了自己的位分,把自己当成了救主。
在《罗马书》第14章,保罗说:“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罗14:9~10)
换句话说,保罗在提醒所有喜欢论断人的弟兄姐妹,他们不是世人的救主,基督才是。上帝不是赐给我们,乃是赐给基督治理天地的审判之权。若我们夺取这个权柄,进而用来论断弟兄,我们就是不把神放在眼里。加尔文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傲慢无礼的做法。
问题是,我曾以定罪的态度来论断某些人吗?当我论断人的时候,我有没有先论断自己,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只有我们真正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才有可能不论断人,而是带着真理对人有正确的分辨,并且带着爱心对人有真实的建造。
-1-300x300-1.jpg)

留言
匿名 / 2021-07-29 22:27:19
匿名 / 2021-07-30 09:23:21
匿名 / 2021-08-27 21:41:06